新加坡尚达曼总统最近说了句让中国人绷不住的话——中美要平衡,中国得放弃技术自主,

鉴清评趣 2025-10-22 11:51:06

新加坡尚达曼总统最近说了句让中国人绷不住的话——中美要平衡,中国得放弃技术自主,乖乖跟欧美绑在科技链上。 尚达曼他承认中国在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崛起速度超出预期,动力电池产量占全球75%、光伏组件占80%的市场份额,让美国产生了“领导真空”的焦虑。 但话锋一转,他强调美国仍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金融体系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暗示中国若继续突破技术边界,会打破现有“中心-外围”的产业链分工——美国掌握核心标准,中国负责中低端制造,这种格局才能维持“稳定”。 可现实真的如此吗?把时间拨回2018年,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从禁止ASML向中国出口极紫外光刻机,到将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再到2025年新规限制先进AI芯片和超级计算机技术流向中国,美国的手段从贸易战升级为科技战。 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处境像被卡住脖子的舞者:英伟达的高端GPU说断供就断供,连缓冲期都不给;美国财长还提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加强审视”,试图切断融资渠道。若此时中国放弃技术自主,无异于把命脉交到别人手里。 更耐人寻味的是,尚达曼的“平衡论”与新加坡自身的实践形成了微妙对比。这个国土面积仅733平方公里的城邦国家,对水资源的焦虑持续了数十年——目前仍依赖马来西亚进口淡水,2061年供水协议到期后如何自保? 新加坡的答案是“四大水龙头”战略:建新生水厂用反渗透技术处理污水,海水淡化厂日产水量占全国需求11%,雨水收集系统覆盖全岛。 经过数十年布局,再生水占用水量的比例已超30%,2026年还将启用第三座新生水厂。这种“未雨绸缪”的自主布局,与中国在芯片、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本质相同,都是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但到了中国这里,自主创新却被贴上“走向孤立”的标签,逻辑矛盾显而易见。 从产业数据看,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依赖早已不是单向的。2022年中国出口占全球14.4%,是美国276种产品的关键供应商,从消费电子到化学品覆盖广泛领域。 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典型:中国动力电池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至美国市场,占其进口量的20%;光伏产业从多晶硅到组件的全链条优势,让美国80%的光伏组件依赖进口。 这种互补本应形成平等协作的基础,却被尚达曼简化为“中国需维持现有分工”的单向要求——即中国继续当世界工厂,美西方保留技术控制权。 公众的质疑声中,有个细节被反复提及:新加坡作为马六甲海峡的“收费站”,其经济模式高度依赖转口贸易、金融服务和数字监管。2025年初与美国签订的新防务合作安排,延长了兵力轮换期限,这种安全轨迹的依赖,或许解释了尚达曼演讲的立场——批评华盛顿的成本远高于批评北京。 但国际政治的算盘,从来不是小国能随意拨动的。当美国叫嚣要占领格陵兰岛、夺回巴拿马运河时,新加坡的“平衡术”还能维持多久? 回到技术自主的本质,中国从未拒绝合作。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11个月,进博会年年吸引全球企业参展,这些事实证明开放的大门始终敞开。 但“自主可控”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为关键领域装上“安全阀”——就像家庭要备急救药,国家要在芯片、工业软件等环节保留基础能力,否则一旦被断供,整个产业链都会停摆。这种防御性布局,与新加坡追求水资源自给的逻辑如出一辙。 如今,长三角港口的集装箱昼夜不停,深圳的国产EDA软件发布会挤满工程师,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正开拓南美市场。 这些场景背后,是中国企业对“技术自主”的朴素理解:不是要颠覆现有秩序,而是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毕竟,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这个道理,14亿人比谁都清楚。 当尚达曼在华盛顿谈论“平衡”时,中国工程师正在实验室调试7纳米光刻机的光源系统。两种选择,两种未来。这场争论的终极问题或许是:在科技竞争的棋局里,是甘当棋子听人摆布,还是努力成为执棋者?评论区的你,怎么看?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