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搬走!这个寓言故事‘太可怕了’!”2014年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24 10:51:47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搬走!这个寓言故事‘太可怕了’!”2014年,女作家席慕蓉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   2024 年春,河南济源太行山下的愚公纪念馆前。   82 岁的李大爷颤巍巍地举起一根钢钎,阳光照在磨平的棱角上,映出深浅不一的凿痕。   “这是 1966 年修渠时用的,当年靠着它,我们在悬崖上凿出了活命水。”   没人想到,这根看似普通的钢钎,会成为反驳席慕蓉 “移除《愚公移山》” 言论的关键 ——10 年前那场课堂争议,曾让 “愚公精神是否过时” 的讨论传遍全国,而李大爷和钢钎背后的故事,恰恰揭开了愚公精神的真正内核。   时间拉回 1966 年夏,太行山的悬崖上。   24 岁的李大爷腰系绳子,悬在半空凿洞,钢钎一次次砸向岩石,火花溅在他满是汗水的脸上。   突然,上方传来石块滚落的声响,他下意识大喊:“快躲开!”   不远处的战友王哥没来得及反应,眼看就要被石块砸中,李大爷猛地甩动绳子,用身体撞开王哥,自己却被碎石擦伤了胳膊。   “渠没修成,咱不能先倒下!” 李大爷抹掉脸上的血,拿起钢钎继续凿。   那时的济源大旱,庄稼枯死,村民喝水要走十几里山路,上万人自带干粮上了山,没人喊苦 —— 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凿通渠,让子孙后代有水喝。”   后来,90 名民工长眠在山里,李大爷的钢钎上,也永远留下了那年夏天的温度。   2014 年南开大学的课堂上,席慕蓉的话音刚落。   历史系学生小陈悄悄翻开课本里的《愚公移山》,脑海里浮现出爷爷讲过的修渠故事 —— 爷爷就是当年的民工,每次说起钢钎凿石的声响,眼里都会发光。   “席老师,我爷爷他们修渠也是‘挖山’,可那是为了活命啊!” 小陈忍不住站起来反驳。   课堂瞬间安静,席慕蓉愣了愣,让小陈继续说。   小陈讲起爷爷们在悬崖上凿洞、夜里点煤油灯干活的场景,讲起渠水通时老百姓抱着石头哭的模样:“他们不是贪,是想给子孙刨出路,这跟乱开采不一样。”   课后,小陈给爷爷打了电话,爷爷在电话里说:“把《愚公移山》从课本拿掉?那咱修渠的故事,往后谁还知道?”   消息传到济源,水洪池村的老支书苗田才坐不住了。   他翻出珍藏的老照片 ——1983 年,55 个壮劳力用绳子吊在悬崖上修路,钢钎撬石,肩挑手扛,整整 10 年才修出 13.5 公里盘山路。   “当年有小孩发烧,他爹背去山下医院,爬了两天两夜,差点没救过来。” 苗田才指着照片里满身尘土的村民,“咱修路不是毁山,是不想让子孙再被山困死!”   村里的年轻人也发起了 “给席慕蓉老师写封信” 的活动,20 岁的小苗在信里写道:“现在我们用愚公精神搞生态旅游,既护了山,又富了家,这才是真正的愚公精神。”   2023 年的水洪池村,早已不是当年的穷山村。   盘山路上跑着观光车,游客们沿着步道爬山,山顶的观景台能看见漫山的核桃树、山楂树 —— 这些都是村民们用 “愚公精神” 种出来的。   小苗成了村里的 “生态导游”,每次带游客参观,都会拿出老照片:“这是我爷爷他们当年修路的样子,现在我们守着山,也护着山,让愚公精神有了新模样。”   去年,村里还办了 “愚公文化节”,李大爷带着他的钢钎来参展,孩子们围着他听修渠的故事,有人问:“爷爷,钢钎这么沉,您当年累吗?”   李大爷笑着说:“累,但一想到你们现在能喝上干净水、能在山里玩,就值了。”   如今,李大爷的钢钎被放在愚公纪念馆里,旁边的展柜里,放着水洪池村新一代种的核桃,还有小陈当年的课堂笔记。   席慕蓉后来也公开回应,说自己当年 “只看到了挖山的表象,没读懂背后的精神”。   其实,《愚公移山》从不是鼓励 “蛮干”,它的核心是不服输的韧劲、代代相传的责任,还有对子孙后代的担当 —— 就像李大爷的钢钎,凿开的不是山,是困难;就像水洪池村的路,修通的不只是出行的道,是希望。   太行山下的渠水还在流,水洪池村的山更绿了。   李大爷偶尔还会去纪念馆看看他的钢钎,小陈成了历史老师,每次讲《愚公移山》,都会给学生们看爷爷修渠的照片。   他们都知道,愚公精神从没过时,它只是换了种方式,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生长 —— 是护山时的坚持,是创业时的执着,是面对困难时那句 “再难也不放弃”。   这,才是《愚公移山》真正该留在课本里的原因:它不是教我们挖山,是教我们像愚公一样,为明天凿出一条路。     信源: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中青在线 “愚公移山”新传——光明日报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