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中美互相征收港口费,是中国在吃亏,因为美国几乎不造船,而中国的造船量却很大,但事实上,中美对制裁船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这标准的差异可不是小细节,简直是戳中了双方的要害,美国看似主动出击,其实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先说说美国的制裁标准有多“别扭”,他们不是只针对中国造的船,而是盯着“有中国利益”的船舶——不管这船是在哪造的,只要船东是中资、或者经营方和中国有关系,再加上吨位够大,就得交高额港口费。可他们又怕把自己坑得太狠,偷偷加了一堆豁免条款:小于8万吨的船不收,航程不到2000海里的也不收,还特意给欧洲、日韩的船东开了绿灯。这哪是制裁,分明是暴露了自己的软肋——美国根本离不了这些“豁免”的船。 为啥要搞豁免?因为美国自己的航运公司早就离不开中国制造的船了。全美现在跑的货船里,四分之一都是中国造的,有个美国大航运公司24艘船里16艘是中国产的,真要是一刀切全收费,这家公司光港口费就得掏12亿美元,根本扛不住。 更要命的是,想换船都没地方换,日本韩国的船厂产能加起来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订单都排到2028年了,美国自己一年都造不了10艘船,总不能让船公司停摆等着吧?所以只能搞这种“挑着罚”的标准,可越挑越被动,中资船东干脆把大船调去欧洲、东盟航线,美国港口反而少了船来干活,吞吐量蹭蹭往下掉。 再看中国的应对标准,那可是精准多了,不搞“大水漫灌”,专打美国的痛处。咱们主要针对给美国运大宗商品的大型船舶,尤其是那些依赖中国港口周转的美国船企,而且没搞那么多弯弯绕绕的豁免。这背后是咱们早有准备,这几年早就把航运运力重新安排了——把美国航线的船调去欧洲、中东这些地方,美国航线的运力占比降了不少,就算少跑几趟美国港口,也有其他市场顶着,损失根本不大。不像美国,好多船只能跑中美航线,一收费成本直接涨上去,想转其他航线都没那么容易。 美国的标准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把成本全转嫁给了自己人。他们按吨位收费,超大型散货船单次靠港费能到80万美元,大型集装箱船更是按箱子算钱,一个箱子多收250美元,最后这些钱全加在了货价里。 要知道,一个货柜光港口费就多花800多块,等于凭空多了4%的成本,衣服、家具这些日用品首当其冲涨价。现在美国老百姓已经感觉到了,染发剂、婴儿奶粉都在涨,想买个便宜轮胎都买不到,牛排更是快吃不起了,这些账最后全算在了美国消费者头上。 更讽刺的是,美国想靠这招复兴本土造船业,纯属白日做梦。美国造船业从业人员还不到中国的7%,造一艘LNG运输船比中国慢14个月,成本还高得离谱。就算把中资船逼走了,美国自己的船厂也接不住订单,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航运公司要么破产,要么被中国竞争对手抢走市场份额。 反观中国,造船量虽大,但早就不是只靠美国市场了,咱们造的船卖给全球各地,美国的制裁顶多影响一小部分订单,国内还有那么多港口建设、远洋运输的需求顶着,根本伤不到根基。 现在美国港口已经开始慌了,西雅图、塔科马这些港口10月份的进口额同比降了34.6%,洛杉矶港前三季度吞吐量也比去年少了不少。船少了,货物周转慢了,零售商备货都成问题,马上要到圣诞节了,货架都快空了,美国零售联合会急得说进口量可能跌破200万标准箱,创今年新低。这都是制裁标准闹的,美国想拿捏别人,结果把自己的航运、零售全搅乱了。 说到底,这标准的差异其实是双方实力和准备的差距。美国的标准看似强硬,实则处处受制于人,既要打压中国又怕自己受伤,搞出一堆自相矛盾的条款;中国的标准则是底气十足,早把后路铺好了,精准打击还不影响自己。 所以别看中国造船量大,真比起来,美国的制裁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收的港口费最后变成了自己的通胀压力和产业困境,这亏吃得一点都不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