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述】美国试图用关税压制中国,却算盘落空,主要是因为“严重低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外贸韧性”。 《纽约时报》10月21日的一篇深度报道称,美国试图用关税压制中国外贸的算盘彻底落空,根源在于“严重低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外贸韧性”。 美国记者艾莎是在实地探访浙江义乌后得出结论的,中国海关总署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其中出口增长7.1%,9月单月进出口增速更是创下年内新高。而义乌的情况是很具体的代表,而且也很突出。这里的外贸商早就在美国前几轮加税中学会了分散风险,“关税战”出现后,义乌的美国订单逐渐减少,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市场的订单占比持续提升,对美出口依赖度已大幅下降,所以,美国的关税大棒挥下来,并没有能使义乌的外贸伤筋动骨,反而推进了义乌商贸的多元化发展。 艾莎所得出的结论没有错,美方冒然发动“关税战”,确实“严重低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外贸韧性”。 中国制造业实力和外贸韧性确实是越来越强,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拥有完整产业链与供应链。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覆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8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总量。这是保持竞争力韧性的厚实基础。而美国为了谋取高利润,转移到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好莱坞、NBA、迪斯尼等),导致了工业空心化,美国造船业业绩逐年下滑就是其突出事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是坚持贸易竞争的底气。 此外,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领域,产业发展快速,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能占全球78%,这是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还有,中国稀土永磁材料自给率达92%。例如,安徽家电产业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单台制造费用下降22%,本地配套率超60%,2024年出口增长15.4%。稀缺的关键资源以及技术优势,使中国拥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而且,这一领域的优势不是短时间内会被赶超的。 其实,中国的体制优势大力促进了产业政策与时俱进,这大大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在高端装备、电动汽车等领域实现快速突破。例如,C919大飞机完成商业首飞并获上千架订单,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STEM学生数量超全球总和,教育体系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持续人才支撑。 还有,利用体制优势,及时推出各种鼓励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使中国的新兴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外,中国已经摸索出一套加速将新技术转化为满足市场新需求的研发-产业化-市场化的新途径,这使的中国在互联网新兴产业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走在前列。比如,中国的无人机、机器人等快速发展,成了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就是得益于这一转化途径。 再次,中国的外贸结构适应能力强,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2024年中国外贸突破43万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40%。通过“一带一路”布局新增47个外贸伙伴,形成“全球朋友圈”。例如,面对美国关税施压,中国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快速调整,2023年与巴西签署200亿美元原油采购协议,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表明,中国的外贸结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及时调整结构,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状况。 美国正是对中国以上的这些优势没有能看清楚,“严重低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外贸韧性”,所以,美发动“关税战”才会遇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反制,美国猛踢一脚,却踢到了坚硬的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