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粮食价格这么低?说白了这就是国家在给老百姓“保命”,如果粮食价像国际市场那么高,底层老百姓哪吃得起饭? 我们每天买米买面没觉得贵,不是粮食本来就该这么便宜,是国家在背后做了太多稳价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不管收入高低的人,都能踏实吃上饭。 就拿最常见的小麦和稻谷来说,这么多年下来,价格就算有波动也幅度很小,去超市买一袋面粉或者大米,花的钱占工资的比例低到很多人都不会特意留意。 但要是关注国际新闻就知道,外面的粮食价格早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尤其是这两年俄乌冲突闹得,全球粮食市场跟坐过山车似的。 俄罗斯和乌克兰加起来占了全球近三成的小麦出口,冲突一开始,乌克兰的港口关了,俄罗斯的粮食出口又受影响,国际上小麦价格一下子就涨了不少。 玉米那些也跟着涨,不少国家都慌了,埃及、黎巴嫩这些依赖进口的国家,要么禁止粮食出口,要么老百姓因为买不到便宜粮食发愁。 反观我们国内,该怎么买还怎么买,价格压根没怎么受影响,这可不是巧合,全是国家提前布局调控的结果。 国家到底是怎么把粮价按住的?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那个最低收购价政策。 简单说就是国家给粮食定个“托底价”,要是市场上粮价太低,农民种粮不挣钱,国家就会委托中储粮这些企业按这个价格收粮食,保证农民不会亏本,这样农民才愿意接着种粮,粮食产量才能稳住。 反过来,要是市场粮价涨得太高,国家又能把之前收储的粮食拿出来卖,平抑价格,不让粮价疯涨。 2025年还专门更新了这个政策的执行预案,明确了不同省份的执行时间,比如河北、山东这些小麦主产区,每年6月到9月都会监测粮价,一旦连续三天低于托底价,就启动收购,等价格回上来了再停。 这一套操作下来,粮食价格很难大起大落。 光有价格调控还不够,得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才能有底气,就像家里存着余粮,心里才不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现在全国标准仓房的仓容超过7.3亿吨,还有2.2亿吨的低温仓容,能保证粮食存着不坏。 更关键的是应急保障能力,现在全国有六千多家应急加工企业,一天能加工一百多万吨粮食,够全国人吃两天,应急供应网点也有五万多家,不管是遇到自然灾害还是其他突发情况,都能快速把粮食运到需要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不管外面怎么闹粮荒,我们超市货架上的粮食从来没断过,价格也一直稳定。 那农民卖粮价格不高,会不会亏了?这点国家早就想到了,除了最低收购价托底,还有各种农业补贴。 从2004年开始,就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这些,后来合并成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就是为了弥补农民的种植成本。 比如种粮需要买种子、化肥,这些成本涨了,补贴也会跟着调整,确保农民种粮有钱赚。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老百姓能买到便宜粮食,又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要是没有这些补贴,农民种粮不挣钱,可能就没人愿意种地了,到时候粮食不够,价格自然就涨上去了,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我们国家人口多,还有不少低收入群体,粮价哪怕只涨一点点,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国家坚持稳粮价,不是不想让粮食涨价,是不能让粮食涨价,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