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纳米,比头发丝细三千倍,一块玻璃,值一台车。 不是机器干的活,是老头儿的手艺。 尼康请回退休老师傅,六十多岁,戴老花镜,拿羊毛刷,一寸一寸磨。 一扇镜片,八小时,不赶工,不加班。 机器能快,但快不赢人眼里的那点“准”。 德国用机器人,三小时搞定。 日本慢,慢在最后一毫米——人手调的边缘曲率,多出15%的精度。 不是技术落后,是懂的人,舍不得放手。 2纳米芯片,栅极只有12个硅原子宽。 差一纳米,整片晶圆报废。 机器算得准,但不会“感觉”哪里不对。 老头儿闭眼摸一下,就知道这处有毛刺。 不是靠数据,是靠三十年贴着玻璃过日子的直觉。 他们不叫工匠,叫“银发大师”。 合同签三年,不图钱,图传下去。 五年后,这套手艺要写成50页SOP。 可谁都知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机器天天升级,人,越来越稀罕。 不是日本守旧,是他们知道——再快的机器,也修不了人心的那点执着。 摩尔定律没死,是有人,用老茧,替它续了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