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富士康这一脚迈出去,不光震动了全球供应链,也让外媒话说得直白:“郭台铭把中国的饭碗端走了。” 3000亿人民币的产能,说搬就搬,目标直指印度,但真就能搬得走吗?苹果要分散供应链风险,富士康被迫跟着走,可印度那边能接住吗? 富士康这波“迁徙”,并不是拍脑袋的决定,从表面看,是主动出海,其实更像是被逼出门。 苹果为啥要动?一方面是中美关系紧张带来的长期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现在白宫里的特朗普又回来了,政策方向更强硬。 苹果自然要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多个篮子里,富士康作为最大的代工厂,只能跟着政策走,客户怎么要求,它就得怎么调整,否则就可能被踢出局。 从2015年开始,苹果就已经悄悄把一部分订单转移到越南、印度,富士康也没闲着,早早在印度设厂。 但眼下这个“3000亿产能搬家计划”,是实打实的规模动作了。可问题是,印度这碗饭,真能端得稳吗? 现实比理想骨感得多。先说最直接的生产效率问题,中国工厂的良品率能做到95%以上,而印度工厂目前只有70%左右。 这意味着,10件产品里有3件是次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交货周期和品牌信誉。再说工人,纪律性差、效率低、罢工频发,有时候还围堵主管,这在中国几乎看不到。在印度,高强度、精细化的流水线作业,根本推不动。 不仅人难管,货也难进。印度的基础设施仍处于追赶阶段,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运输慢得像“老牛拉货”。 富士康的工厂时不时就因为断电停工,生产节奏全乱。而且,印度本地供应链不成体系,很多关键零部件还是得从中国进口,等于前脚刚迈出,后脚又被绊住,所谓“转移”,其实只是搬了个壳。 再来看政策环境。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态度,说得好听是“欢迎”,但落到实处却是另一回事。 审批流程极其复杂,政策落地经常“口惠而实不至”,劳工法严苛,想炒人比登天还难。富士康本来靠的是一套高度标准化、高效率的管理流程,在这里却频频“水土不服”。 外媒说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但这碗饭到底是谁的,还真不好说。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靠一个富士康撑起来的。 近年来,像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这样的本土企业迅速崛起,不仅承接了苹果的订单,还在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不断突破。富士康走了,空出来的市场很快就被补上了。 中国制造的优势,从来不只是“便宜”。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工程师红利、高效的物流系统,这些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竞争力。 你要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从一颗螺丝钉到一部手机全搞定,除了中国,还真没第二个地方做得到。 更不用说,中国政府也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降低用地成本、简化审批流程,为留住外资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富士康不是第一家出走的,也不会是最后一家。但每一波“出走潮”过后,中国制造业都会以更高的姿态站起来。 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事实。过去是“世界工厂”,现在正在往“世界智造”升级。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型,本土企业进入核心环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饭碗升级”。 所以说,富士康这步棋,走得未必能赢。表面上是追随客户,实则是卷入了一场全球供应链的博弈。 印度这边刚上桌,饭菜都还没热,服务员就开始闹情绪;而中国这边,虽然少了一位大客户,但厨房依旧热气腾腾,厨师换了,味道却可能更上一层楼。 富士康搬走的,是一部分订单;留下的,是中国制造不可替代的底气。真正的“饭碗”,从来不是哪个企业端走的,而是靠完整产业生态和技术实力铸成的。 这场产业迁徙的背后,是全球制造格局的一次洗牌,但中国仍然握着最关键的那副牌,从“被动转移”到“主动创新”,从“代工为主”到“链主崛起”,中国制造正悄然完成一场看不见的升级。 而富士康的这一步,到底是高飞,还是高估,时间会给出答案。现在的关键,不是去追谁的影子,而是把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信息来源:富士康: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17亿美元投资并非新计划——华尔街见闻
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富士康
顾议史实
2025-10-23 17:43:37
0
阅读:1583
无盐以兑
次品卖中国就好了,总有果粉买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