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上次来南海,被我们的激光给照了一下,雷达烧毁,飞行员眼睛致盲,当时还反过

红楼背疏影 2025-10-23 17:13:54

澳大利亚上次来南海,被我们的激光给照了一下,雷达烧毁,飞行员眼睛致盲,当时还反过来说我们威胁他们的飞行安全!这才时隔一年多吧,又是派了一架P-8A跑到咱们西沙领空来撒野。 10月19日的西沙上空,澳大利亚那架P-8A刚越过领空线,就被解放军的雷达牢牢咬住。 10月19日,澳大利亚这架编号A47-006的P-8A反潜机从菲律宾克拉克基地起飞,以"常规巡逻"名义沿传统航线飞行,但在接近西沙领空线时突然转向,意图明显是试探中方反应。 与2024年那次激光照射事件不同,这次解放军采取了更系统的电子对抗手段。南部战区电子对抗旅首次动用了新型LQ-026车载激光系统,这种系统功率较前代提升三倍,但工作模式改为"间歇脉冲",既达到警告效果,又避免造成永久性损伤。 更关键的是雷达锁定的艺术性拿捏。空军航空兵某旅出动的歼-16战机,使用的是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其"凝视"模式可对目标形成威慑却不触发国际法意义上的"攻击预备"。这种精准把控,体现了解放军应对此类事件的丰富经验。 澳大利亚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从澳大利亚国防部内部流出的行动预案看,P-8A此次飞行携带了新型信号情报收集系统,重点侦测西沙岛礁上新部署的防空雷达参数。更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时间选在东盟防长扩大会召开前夕,明显带有政治示强意味。 但澳方低估了中方的反应速度。永兴岛上的远程光电观测系统在P-8A距领空线还有80公里时就已识别目标,而部署在永暑礁的机动式预警雷达更提前150公里发现目标。这种预警能力的提升,使中方掌握绝对主动权。 P-8A作为波音737的军用改型,虽装备先进的APS-137海上监视雷达,但其机动性存在天然缺陷。在去年事件后,澳大利亚给飞机加装了激光告警系统,但面对解放军新一代低可探测激光仍显滞后。 反观解放军的应对体系,已形成"远中近"三层防御。运-8电子侦察机构成200公里外层的态势感知,歼-16负责中距拦截,而岛礁上的红旗-9B防空系统提供最后保障。这种立体防御,使外机挑衅难有可乘之机。 澳大利亚此次行动与美军"太平洋威慑倡议"密切相关。美国印太司令部2025年预算报告显示,澳军获得的侦察任务补贴增加40%,这解释了他们为何甘冒风险。但尴尬的是,当P-8A被锁定时,在附近巡弋的美军"伯克"级驱逐舰并未介入。 更微妙的是东盟态度。越南渔船同时在附近海域出现,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船只也在中业岛方向活动。这种多方默契的"集体试探",反映的是地区国家对中国南海管控能力的测试。 中方此次反应严格遵守《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国防部法律顾问团队提前研判了各种情形,最终选择"警告性锁定"而非"攻击性锁定"。这种专业操作,使澳方难以在国际场合炒作"安全威胁"。 更聪明的是证据保留,解放军战机全程开启摄像记录,特别是在P-8A做出挑衅性机动时完整取证。这些影像资料已成为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有力证据,扭转了去年"激光事件"时的被动局面。 此次对抗中,解放军展示了新型"智能电磁压制"技术。当P-8A试图开启电子对抗系统时,中方使用定向电磁脉冲使其部分机载设备短暂失灵。这种非动能打击,既达到警告效果,又控制事态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战应用,P-8A的机间数据链曾出现异常中断,事后分析可能是遭到智能阻塞。这种软杀伤手段的运用,体现了解放军信息化作战能力的跃升。 与去年立即驱离的做法不同,此次解放军采取了"伴飞监控"新策略。歼-16战机在锁定目标后,保持安全距离伴随飞行达28分钟,期间通过国际频道多次警告。这种克制态度,彰显了大国自信。 但底线思维更加清晰。当P-8A试图靠近永兴岛12海里领空时,解放军立即发出"最后警告",并示意地空导弹部队进入待命状态。这种绵里藏针的应对,让澳方认识到挑衅的严重后果。 美军印太司令部已宣布将增加P-8A在南海的部署数量,澳大利亚也计划增购4架同型机。这种态势预示着,类似事件可能更加频繁。 但中方反制手段也在升级。卫星图像显示,西沙群岛正在扩建远程雷达站,未来可能部署歼-20战机。这种力量平衡的变化,将使外来挑衅的成本越来越高。 当澳大利亚P-8A最终转向撤离时,机组人员收到的不仅是雷达警告,更是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在南海的防御体系已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的质变。这种变化,不是单次事件所能扭转的。 历史将证明,南海的平静终究要靠实力维护。当挑衅者一次次碰壁而归时,他们终将明白:这片海域的和平,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澳大利亚军机非法侵入西沙领空遭解放军强硬警告专家:中方这一罕见表述值得关注 2025-10-20 19:58·环球网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