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年闰五月十二日,因触雷电,建于康熙七年的孝陵大碑楼被烧毁。石碑和龟趺都被烧碎。东陵守护大臣很快就将此事上奏给了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十五日两宫皇太后派工部尚书魁龄、工部右侍郎桂清前往察看。为了为重建做准备,他们将原大碑楼的有关尺寸进行了查勘,随奏折一同上奏。
在孝陵大碑楼有关尺寸的清单中我对这两句话:“重檐成做,每面宽七丈四尺”;“见方每面八丈”产生了疑问。根据我对古建筑的了解,认为碑亭的面宽尺寸与见方每面尺寸应该是一样的,是一回事。为什么尺寸不一样呢?又为什么重复说两次呢?肯定当时大臣写的尺寸清单不会写错,只能是我自己认识有问题。
于是我联系了两个朋友,请教他们对此如何解释。结果都未能解决。于是我又向古建大专家刘大可先生和东陵退休的古建队长尹庆林先生请教。结果今天早晨我尚未起床,刘大可老师就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每面宽七丈四尺”是指每面两角柱的柱中的距离。“见方每面八丈”是指每面墙的面阔。没过一小时,尹庆林先生也打来了电话,告诉了他的解释,他与刘老师的解释是完全一样的。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使我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对古建知识的缺乏,水平的低下,今后一定要虚心向内行学习,不能固步自封。
孝陵大碑楼重建工程从第二年即光绪三年二月初一日午时动工营建,重新从北京西的房山大石窝开采石碑和龟趺的石料,拉运到东陵,重新镌刻满汉两种碑文,重新成砌墙体。到光绪五年十月十四日全工告竣,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用银40万1千多两。
不由得想起了复建景陵大碑楼,碑及龟趺不用重做,墩台不用重砌,只建楼顶部分,开了两次开工典礼,就用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彩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