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

史鉴奇谈 2025-10-23 16:05:00

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面,那时候觉得日本变了,不是历史上的日本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那段中日友好的日子,确实是两国关系里挺暖的一段记忆。那会儿中国刚打开国门搞建设,到处都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日本那边正好有产业升级的需求,也愿意伸手帮一把,双方算是一拍即合。   最实在的就是日本给的资金支持,当时有个叫“ODA”的政府开发援助,从1979年就开始落地。这笔钱不是白给的,大多是低息贷款,利率比国际市场低不少,还款时间还能拉到二三十年,特别适合中国搞基建。   就像北京的首都机场T2航站楼,还有上海的宝钢,早期建设都靠过这笔钱。宝钢那会儿可是国内钢铁行业的标杆,从日本引进的整套设备和技术,连管理团队都有日本专家驻场指导,硬生生把现代化钢铁厂的模式给复制过来了。   不光是大项目,日本企业也扎堆来中国投资。丰田、本田、日产这些车企,早早就跟中国的一汽、东风合作建合资厂。记得一汽丰田刚投产的时候,生产线都是按日本的标准搭的,连工人怎么拧螺丝、怎么检查零部件都有日本技师手把手教。   那会儿中国汽车工业还停留在造卡车的阶段,轿车技术几乎是空白,正是这些合资厂把流水线生产、质量管控这些本事传了过来,慢慢才有了后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起步。   技术转让也不是藏着掖着的,不像现在有些国家动不动就卡脖子。比如家电行业,松下把彩电生产线卖给熊猫电子,日立给格力提供空调压缩机技术,夏普还帮着海尔建了冰箱研发中心。   当时中国市面上的家电大多是组装货,核心部件都得进口,日本企业这么一弄,国内厂商慢慢学会了自己生产核心零件,成本降下来了,质量也上去了。到九十年代末,国产彩电已经能跟日本品牌抢市场了,这背后离不开早期的技术铺垫。   管理经验这块儿更不用多说,日本的“精益生产”理念就是那会儿传进中国的。青岛啤酒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请了日本管理专家,从原料采购到酿酒工艺,每一个环节都重新梳理,把原来的粗放式管理改成精细化操作,浪费少了,效率还高了不少。   还有海尔,张瑞敏当年砸冰箱就是受日本质量管理的启发,提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方法,后来成了中国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这些理念现在看可能不新鲜,但在当时确实让中国企业开了眼。   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没落下,日本政府每年都会给中国提供留学名额,不少理工科学生去日本学机械、电子、化工这些专业,回来后都成了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   早稻田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这些名校,还跟中国的清华、北大合办研修班,专门培训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那会儿去日本考察的代表团特别多,回来后都会把看到的先进经验写成报告,在国内推广。   最让人觉得亲近的是民间交流,日本的动漫、电视剧那会儿开始进入中国,《铁臂阿童木》《排球女将》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山口百惠、三浦友和是当时的国民偶像。   两国还经常办文化展、艺术周,日本的能剧、茶道表演走进中国美术馆,中国的京剧、武术也去日本巡演,老百姓之间的好感度就是这么一点点攒起来的。   那会儿不少中国人都觉得,日本好像真的变了,不再是历史课本里那个穷兵黩武的形象,而是一个能帮着中国发展的伙伴。街头巷尾能看到日本品牌的家电,马路上跑着中日合资的汽车,连商店里卖的文具都有“日产”标签,大家对这些东西的接受度特别高,觉得质量好、设计贴心。   当然,这种友好也不是单方面的,中国给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日本的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在中国卖得火热,帮日本企业赚了不少钱,也支撑了日本当时的经济发展。   双方算是互相成就,你给我技术资金,我给你市场机会,这种双赢的局面让那段日子成了中日关系里的“黄金时期”。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日本给中国的帮助确实实打实,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升级,从管理理念到人才培养,方方面面都帮中国打了不少基础,也让两国人民之间有了不少共同的记忆。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