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台湾后,这位中学女教师,适合担任省教育厅厅长? 台湾回归祖国那天,要办的事儿能列一长串,修跨海大桥、通两岸高铁都是急事,但有件事比这些基建项目更急 —— 补教育的课。 这不是简单添几本课本、改几页教案的小事,是要把几十年 “去中国化” 挖的坑给填上,把不少年轻人模糊的 “根” 给重新扎稳。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李登辉时期开始,台湾的课纲就开始偷偷 “动手脚”,到民进党掌权后更是变本加厉。 2019 年那次课纲修改,直接把中国史从单独章节拆进 “东亚史” 里,连甲午战争后台湾回归中国、抗日战争台湾同胞的牺牲这些关键节点,都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改得没了原味。 更让人揪心的是民调数据。2023 年台湾陆委会做过一次调查,18 到 30 岁的年轻人里,能准确说出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 历史脉络的,只占 19%。 还有 34% 的年轻人,连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的都搞不清楚。 这不是年轻人的错,是几十年歪脖子教育把路走偏了 —— 要纠正这个错,就得找个真正懂课堂、懂学生的人来牵头,区桂芝或许就是这么个人。 区桂芝在台湾中学的讲台上站了快三十年,教的就是历史和语文,课堂上的那些门道,她比谁都清楚。 别人照着 “去中国化” 课纲念的时候,她敢在课上摆上不同版本的史料。 比如讲台湾史,她会把《台湾府志》里 “台湾为中国东南沿海之岛屿” 的记载投影出来,也会给学生看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收复台湾的官方文书,甚至带学生查自己家族的族谱。 有次她带学生做 “两岸文化寻根” 的课题,让学生查自己家里常用的闽南语俗语,结果发现 “食饭皇帝大”“输人不输阵” 这些话,在福建泉州、厦门的老人嘴里一模一样。 还有学生发现家里的 “拜拜” 习俗,和广东潮汕的祭祀流程几乎没差。 这些细节不是她编的,是学生自己查出来的,记在心里比任何说教都牢固。 后来有学生在作文里写:“原来我爷爷说的‘老家’,不是一个模糊的词,是真的有地方可以去的。” 更重要的是,她懂 “慢慢来” 的道理。几十年的 “去中国化” 不是一天能改过来的,不能搞 “一刀切”。 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得有不同的办法:小学阶段多搞文化体验,教唱两岸都熟悉的童谣,比如《外婆的澎湖湾》和《让我们荡起双桨》。 初中阶段多讲身边的历史,比如台湾的老建筑、老手艺和大陆的联系。 高中阶段再深入讲历史脉络和法律依据,比如《反分裂国家法》里关于台湾的条款,让学生明白 “一个中国” 不是口号,是有法可依、有历史可证的。 台湾回归后的教育,核心不是 “灌输”,是 “唤醒”—— 唤醒年轻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唤醒对两岸共同历史的记忆。 区桂芝没当过大官,但她在讲台上唤醒过不少学生;她不懂复杂的行政流程,但她懂怎么让教育落地到课堂、落到学生心里。 现在台湾的教育就像一棵长歪的树,需要有人慢慢扶正,不是用斧子砍,而是用手掰、用绳子拉,还得时不时浇点水、施点肥。 区桂芝就是那个知道怎么浇水、怎么拉绳子的人 —— 她知道哪根枝桠歪得最厉害,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该等一等。 这样的人来当省教育厅厅长,或许不是最 “顺理成章” 的,但一定是最懂这件事的。
台湾统一的三种可能:一、和平谈判,通过两岸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二、内部起义,
【9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