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台积电的芯片之父张忠谋这番“自报家门”,绝对让全球半导体圈炸了锅。一个华人科技大佬,亲口说自己“只认美国”、 这揭开了硅谷华人精英的身份谜团,也让台积电的“台湾结”再度成为话题。要说张忠谋的美国人自白,一点也不突然。 1962年他就拿下美国国籍,彼时正是美国拼命抢全球理工科人才的年代。麻省理工、斯坦福的烙印,加上在德州仪器做到副总裁,这背景让他注定和美国科技体系紧密绑定。 后来回台湾做院长、办台积电,这层美国身份其实一直没变。就算带队把台积电做到世界第一,这种跨文化标签,也没法彻底撕掉。 身份之于张忠谋,是资本也是包袱。在冷战之后,美国精英圈的华裔总是夹在东西方之间。早年身份是加分项,现在却越来越敏感。地缘政治拉锯下,谁站队谁,动辄成了全球热搜。 说到台积电,谁都知道这是全球芯片制造的扛把子。张忠谋一手开创芯片代工模式,让AMD、苹果这些品牌能跟英特尔掰手腕。 但企业的身份也很割裂:总部在台湾,骨干是华人,技术服务全球,最大客户却是美国公司。美国对半导体的“卡脖子”政策越来越狠。 台积电被动在亚利桑那建厂,还要掏出上千亿人民币投资。这不是“资本流动”,而是“被动站队”。 身份的撕裂,让台积电很尴尬。既要确保台湾工厂稳定,又得照顾美国利益。全球化的好处享受过了,苦果也得自己吞。 张忠谋这次高调为美国站台,说美国是世界灯塔,可现实远没有这么理想。台积电美国工厂的水土不服,早就被媒体爆成了“吐槽大会”。 亚利桑那厂还没满产就被批评“不接地气”。美国媒体也承认,靠补贴拉厂子,不等于能培养出顶尖技术队伍。 张忠谋的选择,其实反映了一整个硅谷华人圈的共同困惑。上世纪的留学生,大多怀揣“美国梦”,身份是一种荣耀。但到了今天,身份变成了政治“标签”。 半导体行业本质是全球协作,胡正明、张汝京这些华裔科学家都有过在美国打拼的经历。有人扎根硅谷,有人回到咱中国继续深耕,选择都不容易。 当全球科技竞争被裹挟进意识形态,个人的选择就变得异常艰难。张忠谋这番“直白”,等于把精英阶层的身份焦虑摆上了台面。 芯片行业的“站队”,最后拼的是技术主导权。台积电依然是全球顶级制造厂,但咱中国在成熟制程和自主创新上的追赶速度,全球有目共睹。 芯片之争,本质是未来之争。谁能构建更开放、更坚韧的创新环境,谁就能在全球科技赛道上站稳脚跟。 张忠谋这番话,表面看只是个人选择,实际却捅破了半导体圈的“窗户纸”。身份、忠诚、利益,全部交织在一起。 每一位科技精英的表态,都会被外界无限放大。但产业的胜负,从来不靠一句话定调。全球芯片产业的大势,是谁都左右不了的工程规律。 美国的“灯塔”神话,还有没有光?台积电的“美国梦”,能不能顺利升级?这些问题,最终都靠技术突破和产业合作来回答。 咱中国的芯片产业,正用行动证明:主动创新才是硬道理,身份认同只是表象。在未来的科技格局里,没有谁能永远垄断真理。 参考资料: 《张忠谋受访时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海峡新干线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2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