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打磨”下一代航母的标准答案,这种操作在我们海军的装备发展里早有先例。 福建舰的真正意义,远不在于它能打多少仗,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这艘航母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妥协,原本设计时,福建舰的蓝图是一个6万吨级的常规航母,计划使用蒸汽弹射器,可设计者强行将它升级为8万吨级,并且加入了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这对技术而言是一场巨大的飞跃。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很多设计不得不做出妥协,舰岛的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一,飞机升降机从三部减少到两部,甚至一条弹射轨道与战机等待区挤在一起,显得非常不合理。 这些看似不完美的设计,反而揭示了福建舰的真正角色,它并不是为了追求完美的战斗力,而是一个“活体实验室”,其核心任务是解决一些最难攻克的技术难题,为未来的航母提供宝贵的经验。 这艘航母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技术验证平台,而非单纯的战斗平台,福建舰的海试与辽宁舰、山东舰不同,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测试流程较为常规,分别用了1年1个月和1年7个月的时间。 可是福建舰的海试显得格外漫长,从2024年5月首次出海至今,已进行过八次测试,但依然没有正式服役,那么为什么这么慢? 因为福建舰并不是单纯的“验收测试”,它进行的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海上科研实验,实质上是在“制定标准”,每周福建舰要进行超过187次的电磁弹射测试,相当于山东舰三年训练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福建舰的测试并不是简单的验证某种功能,而是要确保它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类型的飞机,不同重量和性能的飞机,包括歼-35隐身战机、歼-15T重型战机以及空警-600预警机,都在进行弹射测试。 这种高频率、多样化的测试,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精准而普适的推力控制标准,而且福建舰也实现了全球首次对第五代舰载机进行电磁弹射,这为未来的航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这种“先试后造”的模式,其实是中国海军的传统,当年,海军只造了两艘052C驱逐舰,主要是为了测试新型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技术成熟后才迅速展开大规模生产,随后便有了052D的迅速下水。 所以福建舰的“独苗”身份并不奇怪,再造一艘类似的过渡型航母成本效益较低,一个航母战斗群的造价高达1600亿元,把这些资源用于下一代核动力航母更具战略意义。 与福建舰的技术创新相比,美国的福特级航母在建设上则走了另一条路,福特级航母采用的是传统的交流电力系统,但其能量转化效率仅为60%,远低于福建舰使用的中压直流系统,后者的效率超过90%。 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在200多次测试后就出现了故障,远没有达到设计标准,而且修复耗时很长,福特号服役八年,甚至连F-35C战机的适配问题都没完全解决。 相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不仅故障率比福特级低12倍,其超级电容储能设备充电速度快,单日弹射次数可达240架次,是滑跃式航母的三倍。 福建舰的建设过程,虽然进展缓慢,但它的“慢工出细活”正是中国海军战略智慧的体现,福建舰目前所有的实验和数据积累,都是为未来的004型核动力航母铺路。 如今,大连造船厂已经开始为004型航母分段建造,而武汉的陆基模型也在模拟核反应堆的布局。 有了福建舰的前期探索,004型航母将在未来直接跳过很多试错过程,预计到2026年就能下水,2028年服役,届时这艘航母将配备四个弹射器、三部升降机,甚至可能装配电磁炮和激光武器。 福建舰的价值,实际上在于它通过“慢”的过程,为下一代航母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它的“不完美”正是为未来的“完美”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中国海军不仅积累了技术经验,也为未来航母的先进性和作战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先试后造”的思维,也正是中国军工战略定力和智慧的体现。
打了三年,烧了上千亿美金,死了那么多人,才终于琢磨明白一个咱们八十年前就玩透了的
【10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