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

如梦菲记 2025-10-22 16:51:57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作人员大声制止,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的北京,秋天的风吹得有些凉,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着,目光在一排排展柜间搜寻,展厅角落里,一台锈迹斑斑的手摇发电机静静躺在玻璃柜中。   老人看到它的瞬间,整个人像被定住了,他站在那里许久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台机器,周围的游客来来往往,没人注意这个普通的老头和这件不起眼的展品。   趁着四下无人,老人颤巍巍地伸出手,想隔着玻璃摸一摸,就在手指快要触到玻璃的时候,一声严厉的呵斥从身后传来:“同志,不许触碰文物!”工作人员快步走过来,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   老人的手僵在半空,慢慢收了回来,他没有辩解,也没有生气,只是眼眶突然红了,他转过身,用沙哑的声音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声音很轻,每个字却说得清清楚楚。   展厅里突然安静下来,工作人员愣住了,几个正在参观的游客也停下脚步,大家都盯着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不知道该说什么,玻璃柜里那台68公斤重的发电机,真的有人能背着它走完长征?   老人叫谢宝金,江西于都人,1932年在矿上干活时参了军,那时候他已经34岁,年纪不算小,可身高接近一米九,力气大得出奇。   1934年长征出发前,组织找到他,让他负责保护部队唯一的一台手摇发电机,那可是红军的命根子,没了它电报发不出去,整个部队就成了聋子瞎子。   最开始有128个人的加强连专门护送这台机器,8个战士轮流抬着走,湘江战役打得血流成河,敌人的炮火把队伍打散了,能抬发电机的人越来越少,谢宝金咬咬牙,自己把机器背在身上,从此再没放下过。   雪山上冻得人直哆嗦,他把仅有的棉衣脱下来裹住发电机,自己只穿着单衣往上爬,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气,肩膀被背带勒出两道血槽,血水渗出来又被冻成硬块。   草地更难走,一脚踩下去就是半条腿的泥,68公斤的机器压在背上,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机器陷进去,谢宝金砍了竹子做成排子,把发电机绑在上面拖着走,总算熬过了那片吃人的沼泽。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右手虎口磨出一道月牙形的疤,形状跟发电机摇柄的凹槽一模一样,那是成千上万次摇动留下的印记,也是他和这台机器并肩作战的证明。   到了延安,发电机完好无损,毛主席在庆祝大会上专门表扬了谢宝金,建国后组织安排他去北京工作,他干了几年觉得自己没文化,主动申请回了江西老家。   在供销社当收购员,每天骑着破自行车走村串户收牛皮猪皮,夏天臭气熏天也不喊苦,一干就是几十年。   这次来北京是看病,老战友托人安排的,谢宝金想着既然来了,就去军博看看,他什么都不想看,就想看看那台发电机,当年一起走长征的战友,大多数都没能活着回来,只有这台机器还在。   工作人员后来查了资料,确认了老人的身份,他们站直身体,向谢宝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旁边有个小孩问妈妈:“这个铁疙瘩为什么这么重要?”谢宝金听见了,轻声说:“因为它是我们的命根子。”   闭馆的铃声响起,谢宝金还舍不得走,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隔着玻璃轻轻擦拭展柜,动作很慢很轻,像在安慰一个老朋友。   走到门口时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一眼隔着四十多年的风霜,也隔着两万五千里的路。   什么是长征精神?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刻在谢宝金肩膀上的两道血槽,是他右手虎口那道月牙疤,是他把一件事干到底的那份执拗。   那些真正伟大的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普通人用最笨最累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扛出来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谢宝金:背着发电机走过万水千山的“长征模范”——中国军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