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故宫缺钱这事,说出来好多人都不信,毕竟每年门票能收不少,文创产品更是火到出圈,随便一个小物件都能卖得挺好。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看着“赚钱”的主儿,每年还得要不少政府补贴才能运转。 这就让人犯嘀咕了,赚的钱到底花哪儿去了?难道真是有什么猫腻? 好多人先搞不懂的是收入的真实性质,门票收入看着不少,但这些钱故宫碰都碰不得。 按照规定,这类收入属于非税收入,得全额上缴国库,之后怎么用、用多少,得看财政统一安排,不是故宫自己想花就能花的。 文创收入确实是故宫能自主调配的,但有严格限制,毕竟故宫是非营利机构,一分钱都不能分红,所有利润都得乖乖投回故宫的事业里去,不能挪作他用。 这么一来,所谓的“赚钱”,更像是给故宫的保护工作找了点补充,根本不是商业意义上的盈利。 真正吞钱的大头,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保护开销,故宫里的古建筑不是普通房子,修起来讲究多了。 瓦片得是特制的,颜料得是传统配方,连屋顶上的草都得专门派人一根根拔掉,再把缝隙填实,防止草籽再长出来。 光是让一千多栋古建筑顶上没草,就花了两年功夫,人工和材料成本可想而知。 那些老宫殿的屋顶修缮,得把旧瓦一块块揭开,检查椽子有没有糟朽,再换上新的构件,全程靠老工匠的手艺,这些手艺可不是随便给钱就能请到的。 文物修复更是个慢工出细活的烧钱活儿,馆藏的十几万件文物,好多都得精心呵护。 有的老钟表零件比指甲盖还小,修复师傅得拿着放大镜一点点摆弄,花上几个月才能让它重新走起来,期间的材料和人工都是一大笔开销。 为了让这些文物好好“活下去”,库房得保持恒温恒湿,安防设备得是最先进的,这些设备一天到晚运转,电费和维护费就是笔不小的数目。 更别说还有大量文物等着修复,这笔账算下来,文创赚的钱刚够搭个零头。 日常运营的开销也能把人吓一跳,故宫那么大的地盘,每天光是清洁就需要不少人手,红墙每过几年就得重新粉刷,用的漆都不是普通货,一次刷下来就是一大笔钱。 开放区域从以前的一小部分扩到现在的大半,新增了不少展厅,还得给观众装上万把休息座椅,大殿里要装不发热的LED灯,开灯的时候还得有人守着测光线,怕损伤文物。 这些细节看着不起眼,累积起来都是实打实的开销,安防系统更是不能省,那么多珍贵文物和古建筑,安防设备得是最高级别,维护起来成本远超普通场所。 还有些花钱的地方,普通观众可能没太留意,故宫搞的数字项目,把藏品都搬到网上,搭建虚拟展厅,这可不是拍几张照片就行的,得投入大量技术和人力。 针对孩子们的教育活动更是常年免费,串朝珠、画龙袍这些活动,材料和老师都得花钱,一年几千场活动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有时候文创拍卖赚的钱,还会捐给贫困县,算是尽一份公益责任。 单霁翔说过,文创赚的钱全用在故宫事业上了,这话一点不假,那些椅子、平掉的井盖、升级的讲解器,全是文创收入换来的。 可即便如此,这些钱还是不够。毕竟故宫的核心任务从来不是赚钱,而是守护好那些老建筑和老物件。 这些东西是不可再生的,修坏了、弄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不能有半点马虎。 放眼全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基本都靠政府支持,法国的公立博物馆,每年都能拿到稳定的财政拨款,连改扩建都有专项资金。 故宫不只是个博物馆,还是个巨型的古代建筑群,既要保护文物,又要维护古建,开销比单纯的博物馆大得多,依赖补贴再正常不过。 要是真让故宫靠自己赚的钱养活自己,要么就得涨门票、卖高价文创,要么就得缩减保护开支,不管哪一样,最终受损的都是公众利益。 所以说,故宫所谓的“入不敷出”,根本不是经营不善,而是保护责任太重。 赚的钱全砸在了文物修复、古建维护和公共服务上,这些都是只花钱不见回头钱的硬骨头。 没有这些钱,那些红墙黄瓦可能早就失修了,那些珍贵文物也没法好好展出,更别说让普通人免费参与文化活动了。 故宫的账本,从来都不是盈利账,是文明的传承账,每一分收入、每一笔补贴,最终都变成了修复室里的灯光、屋顶上的新瓦、孩子们手里的文创材料,变成了让六百年遗产活下去的底气。
为什么整治彩礼整治那么久,都没效果?
【1点赞】
逸云
这种项目本来就没有必要考虑成本,要么贴钱保护好,要么炸掉,然后零维生护成本,还能闲出几万相关人员当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