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中国正在拼命建核电站?因为说白了,核电能源要是成功搞起来,石油也就不值钱了,老美的底就被抄家了。 若把中国能源体系比作一座大厦,过去几十年,煤炭是顶梁柱,撑起了钢铁、水泥、高铁的发展,可这座顶梁柱有个大问题,排烟量大,每逢雾霾天,空气质量预警就成了常态。 后来我们尝试用天然气补位,可进口天然气价格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还得看别人脸色,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时,天然气价格暴涨的教训仍在眼前。 更关键的是双碳目标的硬要求,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风电、光伏不够,风电怕无风,光伏怕阴天,遇到极端天气,电力供应就容易掉链子。 这时候,核电成了救场选手,它发电时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一年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能减少8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2.2万公顷森林。 而且它24小时稳定运行,不管刮风下雨,都能持续输出电力,正好补上风电、光伏的稳定性短板,成为能源体系的压舱石。 还有能源安全的隐忧,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长期超过70%,中东、北非的地缘冲突只要一升级,国际油价就会坐过山车,工厂的原材料成本、老百姓的出行成本都会跟着涨。 而核电的燃料是铀,全球铀资源分布比石油广,我国不仅有自己的铀矿储备,还能从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进口,不用把能源命脉拴在少数地区,相比之下,石油这棵摇钱树,早已不是长久之计。 提到全球能源,就绕不开美国的石油棋局,美国二叠纪盆地的页岩油日产量超600万桶,占其全国产量近一半,靠着页岩油革命,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变成出口国,牢牢掌握着国际油价的部分话语权。 可页岩油有个软肋,开采成本高,行业内部测算,油价得维持在65美元/桶以上才能盈利,中国大力发展核电,恰恰戳中了这一软肋。 随着核电规模扩大,电力替代油气的场景越来越多,电动车普及后,充电桩会慢慢取代加油站,工业领域,核电供暖、供汽能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核能能帮助能源部门快速脱碳,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当中国核电装机量从2025年的61吉瓦向7000万千瓦目标迈进时,全球石油需求曲线会逐渐向下弯曲,美国页岩油的好日子自然会受影响。 这不是空想,历史早已给出先例,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美国、法国就是靠大规模建核电站,才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 如今中国沿着这条路径前行,不仅是为了自身能源安全,更是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让能源不再是少数国家的霸权工具,而是各国共享的绿色资源。 中国建核电站,可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实打实的技术底气,上世纪80年代,秦山一号核电站建成,中国才实现核电零的突破,如今华龙一号落地海外,高温气冷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研发走在全球前列,我们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 这种底气,体现在安全上,中国运行的核电机组,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1级以上的事故,应急系统层层把关,比如福岛核事故后,我国核电站进一步升级了防洪、防地震措施,安全标准全球领先。 这种底气,还体现在产业链上,从铀矿开采、核燃料加工,到反应堆设备制造、电站运维,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核电产业链,能自主生产90%以上的核心设备,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还能带动数万人就业。 2025年4月,我国一次性核准10台核电机组,总装机1220万千瓦,沿海核电基地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从辽宁红沿河到广东大亚湾,再到福建福清,每一座电站都是绿色发展的坐标。 随着这些电站陆续投产,核电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脊梁,撑起碳中和的目标,也让中国在全球能源博弈中,手握更硬的底牌,中国拼命建核电站,从来不是跟风,而是对能源困局的破局,对绿色未来的布局,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 当铀燃料转化为清洁电力,点亮城市、驱动工厂、温暖家庭时,我们会发现,这股核力,不仅在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更在书写全球能源的新故事。
接下来确定会暴涨的板块:去年,从9月份开始,龙飞凤舞。现在已经10月底了,马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