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长:普京的唯一落脚处就是“海牙法庭” 特朗普和普京近期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峰会,在匈牙利政府表明将确保普京顺利入、出境后,立陶宛外交部长布德里斯(KestutisBudrys)却称普京不受任何欧洲国家欢迎,并发出威胁。 咱们先从国际刑事法院(ICC)那张逮捕令说起——2023年3月,这家总部设在海牙的机构指控普京涉嫌“非法驱逐乌克兰儿童”,并签发了逮捕令。 但稍微懂点国际法的人都知道,ICC的管辖权建立在《罗马规约》缔约国自愿加入的基础上,而俄罗斯压根就不是成员国。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早在2020年就签署行政令,对ICC官员实施制裁,理由是“保护美国公民不受政治化司法的迫害”。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操作,让ICC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再看匈牙利的立场,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在这件事上玩了个“法律擦边球”——虽然1999年就签署了《罗马规约》,但议会至今未正式批准,所以匈牙利政府公开表示“没有义务执行ICC的逮捕令”。 这不是匈牙利第一次这么干了:2025年4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同样顶着ICC的逮捕令访问布达佩斯,匈牙利不仅全程保驾护航,总理欧尔班还借机宣布“退出ICC”,理由是该机构已沦为“政治法庭”。 这种态度背后,既有匈牙利传统的“向东看”外交策略,也包含对欧盟过度干涉成员国主权的不满。 毕竟,欧盟内部在对俄政策上早已裂痕累累——希腊、塞浦路斯等国曾多次反对扩大对俄制裁,理由是“会损害本国经济利益”。 立陶宛的反应则代表了另一类欧盟国家的立场,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立陶宛对俄罗斯的警惕近乎偏执。 2024年12月,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甚至动用否决权,阻止欧盟延长允许企业在俄运营的条款,理由是“制裁力度不够”。 这种强硬态度,既源于历史记忆,也和现实利益有关——立陶宛80%的能源依赖进口,而俄罗斯天然气曾长期占据其市场份额。 但讽刺的是,立陶宛一边高喊“维护国际法”,一边又在2025年10月否决了欧盟对乌克兰的新一轮军事援助计划,理由是“担心加剧冲突”。 这种矛盾行为,暴露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投机心态,从ICC的实际执行力来看,布德里斯的威胁更像是“政治表演”。 2015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问南非时,ICC同样要求南非执行逮捕令,但南非政府以“外交豁免权”为由拒绝,最终巴希尔顺利出席非盟峰会并安全回国。 2024年9月,普京访问蒙古国时,尽管蒙古国是ICC成员国,却提前承诺“不会逮捕普京”,理由是“维护双边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ICC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后,比利时等国虽表示“支持”,但内塔尼亚胡依然多次出访欧洲,甚至在2025年4月访问匈牙利时受到高规格接待。 这些案例说明,ICC的逮捕令更多是象征性的,实际执行效果取决于各国的政治意愿,匈牙利这次允许普京访欧,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作为欧盟“新欧洲”国家,匈牙利长期奉行“非对称外交”——既依赖欧盟的经济援助,又试图在美俄之间保持平衡。 2025年10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社交媒体上明确表示,“美俄领导人在布达佩斯会晤符合匈牙利的利益”,并暗示将推动俄乌和谈。 这种姿态,既是为了提升自身在欧洲的话语权,也是对欧盟“统一外交”的挑战。 毕竟,欧盟内部在对俄政策上早已分化:德国、法国主张“接触+制裁”,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要求“全面封锁”,而匈牙利、匈牙利等国则倾向于“务实合作”。 这种分裂,让欧盟在面对重大国际事件时常常陷入“集体失语”。 最后再说说美国的角色,特朗普宣布与普京在布达佩斯会晤,本身就是对欧盟权威的一记耳光。 2025年2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威胁对ICC实施更严厉制裁,理由是“保护美国公民和盟友”。 这种态度,与拜登政府“支持ICC”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反对ICC调查自己在阿富汗的战争行为,一边又要求欧盟“严格执行”对俄制裁,这种双重标准,让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持续下降。 匈牙利这次“收留”普京,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霸权的无声抗议。 总的来说,立陶宛外长的言论,本质上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嗓门竞赛”——既想通过激进表态刷存在感,又不敢真正承担后果。 而匈牙利的选择,则揭示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当成员国利益与联盟整体利益冲突时,“欧洲团结”往往让位于“国家优先”。 至于ICC的逮捕令,在缺乏强制执行力的情况下,更多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道德装饰品”。 这场外交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或许正如蒙古国在普京访蒙时的表态:“国际法很重要,但国家利益更现实。”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