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当选后,有4个该祝贺的人没有祝贺。 2025年10月18号,国民党选出新的党主席,郑丽文以超过6万5千票的优势赢了,她不但是国民党第二位女性党魁,还是第一个以前民进党身份加入国民党后当上主席的人,这在台湾政坛也算件新鲜事。 选举结果出来后,马英九、朱立伦这些党内老资格很快就送上祝贺,连大陆方面也发了贺电,按说这是蓝营该齐心的时候,可偏偏有四个关键人物没吭声,连句基本的道贺都没有,这里头的门道得慢慢说清楚。 第一个没祝贺的是张亚中,他这次也参选了党主席,结果输了。 选举当晚别人都在关注胜者,他倒好,发了篇感言通篇都在说自己“因缘不够”,感谢了义工,就是没提郑丽文一个字,更别说恭喜了。 其实选输了很正常,之前郝龙斌、罗智强这些败选的人,都第一时间站出来祝贺郑丽文,说要党内团结,可张亚中偏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心里不服气,觉得自己输得不甘心,连基本的政治礼貌都顾不上了。 这种心态在政坛里不少见,可越是这样,越显得格局小,毕竟选完了就是选完了,纠结于自己的得失,反而让人看清他只在乎输赢,没把党内团结当回事。 跟张亚中直白的不满不一样,赵少康的反应更耐人寻味。他没像张亚中那样只抱怨自己,反而写了篇千字文,可里头从头到尾没一句祝贺的话,全是对郑丽文的“指导”,说她要是不“消除亲中力量”,将来肯定“令不出中央”,还在提之前炒过的“介选”话题,等于借着写文章给郑丽文下马威。 有人说赵少康这么做是想刷存在感,毕竟之前不少人觉得郝龙斌输了,他要负很大责任,甚至有人骂他是“叛徒”,他这时候跳出来提要求,其实是想趁机争党内的话语权,让郑丽文以后得听他的意见。 嘴上喊着要团结,行动上却在拆台,这种心口不一的做法,反而让党内的矛盾更明显了。 第三个是侯友宜,他可是2024年参选过大位的老资历,按说在党内说话有分量,该表个态。 可记者问他要不要祝贺郑丽文,他要么不说话,要么就含糊其辞,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只发了三个“加油”的表情,连郑丽文的名字都没提。 有人猜他是打心眼里看不上郑丽文,也有人说他俩有旧怨——当年郑丽文曾经提议“用韩国瑜换下侯友宜”参选,这事可能侯友宜一直记在心里。不管是哪种原因,作为党内的重要人物,在新主席当选时这种冷淡态度,难免让人觉得他把个人恩怨放在了党内团结前面,所谓的“见过大世面”,在这时候反而显得小气了。 最后一个是韩国瑜,他的情况最让人摸不着头脑。按说他以前的行事风格,不会漏掉这种场面事,可选举结果出来后,公开场合压根没听到他的祝贺声。 有人私下说他可能私下打了电话道贺,但场面上就是没动静,这在政坛里其实很反常。有人猜他是不想卷进现在党内的纷争,毕竟郑丽文当选是基层对“老人政治”的反抗,韩国瑜自己也是从基层起来的,可能不想站队;也有人说他是对蓝营现在的乱象心灰意冷,懒得表态。 不管是哪种原因,他这声“缺席的祝贺”,都让蓝营表面和气的样子露了馅。 其实这四个人不祝贺,表面看是个人态度,骨子里还是国民党内部的老问题——利益纠葛和派系拉扯。 郑丽文这次能当选,靠的是年轻党员、基层群体和军系党员的支持,她提的“打破官僚体系、让青壮世代接班”的主张,其实是在跟党内的老派势力叫板。 张亚中本身代表的就是传统路线,输了自然不甘心;赵少康想保住自己在党内的影响力,怕郑丽文的改革动了他的利益;侯友宜有自己的政治盘算,不想轻易跟新主席绑在一起;韩国瑜可能是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干脆选择沉默。 再往深了说,郑丽文的特殊背景也是个原因,她以前是民进党人,后来才转投国民党,这种“跨界”身份本来就让党内一些人不服气。 加上她当选后说要去南台湾开拓地盘,打破民进党“绿色铁票仓”,还强调“九二共识是一中宪法”,这些主张虽然赢了基层支持,却也让党内一些持不同想法的人有了顾虑,觉得她太激进,不想太早表态支持。 不过话说回来,政坛里的祝贺本就是场面上的事,可连场面话都省了,说明国民党内部的裂痕确实不小。马英九、朱立伦这些人虽然表态祝贺,可卢秀燕这种地方大佬都拖到第二天才敷衍说句“任重道远”,更别说这四个干脆不吭声的了。 郑丽文想把国民党从“温驯的羊群”变成“会打仗的狼群”,先得把党内这些心思各异的人拢到一块,不然光靠喊口号,很难真的形成战斗力。 现在距离2026和2028年的选举不远了,国民党要是还像现在这样各自为战,别说跟民进党抗衡,恐怕自己内部就得先乱起来。 这四个没送上的祝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只是几个人的私心,更是整个政党的问题。至于以后这四个人会不会补送祝贺,或者跟郑丽文缓和关系,还得看接下来党内的动作,毕竟政治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只要能找到共同的目标,之前的隔阂说不定也能慢慢化解。
民进党高调放话:如果郑丽文去北京,不能代表台湾与大陆签协议!10月20日,郑丽文
【52评论】【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