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文山史纪 2025-10-21 13:04:12

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俄乌冲突打了 1300 多天,俄罗斯军队这三年多算是把 “击溃战” 的弊端尝透了。刚开始的时候,俄军总想着快速推进占领地盘,打了不少看起来占优势的仗,可乌军总能很快缓过来,越打越有韧性。 就像 2024 年 6 月的阿夫迪夫卡战役,俄军集中 5 万兵力进攻乌军 1.2 万人防守的阵地,打了 22 天终于把乌军逼退 15 公里,可最后清点战果,乌军只阵亡 2800 人、被俘 400 人,剩下 9000 多人全跑了,其中 6000 多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 这些老兵撤到后方,没过多久就补充到其他部队,带着新兵又上了战场,俄军等于白忙活一场。 这就是击溃战的问题 —— 只把敌人打跑,没把能打仗的核心力量消灭掉。乌军早就摸透了这个路数,搞出了 “老兵循环” 的办法,哪怕部队打残了,只要老兵还在,补充一批新兵让老兵带一带,很快就能恢复战斗力。 美国有个研究中心统计,2024 年乌军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占比还超 60%,比俄军的 35% 高不少,就是靠这种方式撑下来的。 反观中国的歼灭战,讲究的是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是赶跑敌人,而是把敌人的部队彻底打垮,让他们再也没法重新组队。就像解放战争里的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把国民党军 47 万多人围住消灭,光俘虏就有 32 万多,直接把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连根拔了,再也没法恢复元气。 俄军前两年不是不想打歼灭战,是没找到门道,还踩了不少坑。首先是战场太 “透明” 了,北约的卫星和星链系统盯着俄军一举一动,乌军总能提前知道俄军要怎么包围,在包围圈合上之前就跑了。 2024 年 3 月巴赫穆特战役,俄军想围歼乌军 8000 人,结果乌军提前 24 小时就把主力撤了,最后只抓到 300 多个俘虏。 再就是俄军机动性不够,坦克跑得没乌军的快,后勤补给线还老被无人机炸,装甲部队想快速穿插切断敌人退路都做不到。而且俄军太依赖城市巷战,在开阔地带抓不住乌军主力,只能一点点推进,根本没法形成合围。 直到最近这大半年,俄军才算真正明白过来,开始学着打歼灭战了。2025 年 9 月的库皮扬斯克战役,俄军终于打出了一场像样的合围战。 他们先派突击队员顺着废弃的煤气管道偷偷钻进市区,控制了关键地方,接着用无人机 24 小时盯着周边的公路铁路,把乌军的补给线全炸断,最后装甲部队从南北两边夹击,把乌军 3 个整旅逼到了奥斯基尔河边的狭小地带,退路全被封死。 乌军试着渡河突围,结果被无人机炸得尸横遍野,光伤亡就超过 300 人。这次跟之前不一样,被围的都是乌军第 10 军团的主力,要是真被全歼了,乌军想再补这么多老兵可就难了。 俄军这战术调整不是瞎改的,是真学了歼灭战的核心逻辑 —— 先断补给,再封退路,最后彻底消灭有生力量。 俄军方高层也说,现在战法全改了,重点放在瘫痪敌人指挥、切断后勤、用无人机和精确火力打击上,不再像以前那样硬冲了。比如在红军城战役里,俄军先用大量无人机把乌军阵地盯死,发现目标就召唤炮火打击,再从侧翼慢慢推进压缩空间,把乌军的据点一个个困死,自身伤亡比以前下降了 75%。这种打法跟中国歼灭战里 “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的思路越来越像了。 其实打歼灭战的好处很明显,只要能消灭掉乌军几个主力旅的老兵,他们的 “老兵带新兵” 模式就运转不起来了。新兵没人带,就算拿到西方援助的先进武器也不会用,战斗力肯定掉下来。 现在库皮扬斯克的战局就很关键,要是俄军真能全歼这 3 个旅,顿巴斯战线的主动权就彻底到俄军手里了,乌军可能就得往后退一大截。 这也能看出来,不管是过去的战争还是现在,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打赢的关键,光把敌人打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俄军花了三年多时间才想明白这个道理,要是早学着打歼灭战,战局可能早就不一样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