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苏联一代人,而没有说打光中国一代人? 这事儿得从伤亡的“集中劲儿”说起,不是说中国牺牲小,咱们十四年抗战死了3500万人,比苏联总数还多,但疼的方式不一样。苏联那是一把刀扎在一个地方,中国是浑身被针扎,看着不一样,疼得都钻心。 先说说苏联的情况,他们跟德国打的是实打实的“人海对钢铁”,战场全在自己家里。1941年德国打过来,苏联七天就拉了530万人当兵,基本都是18到37岁的壮小伙子。那些年打的仗,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吓人,斯大林格勒战役光苏军就死了47万多,库尔斯克战役三个月减员三分之一,好多村子里的年轻人一茬儿全没了。 有数据说,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孩,等胜利那天80%都没了,这可不就是“打光一代人”嘛。更要命的是,他们伤亡里军人占比特别高,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当兵的,而且74%都在19到35岁之间,正是传宗接代、撑起家里和国家的年纪。 战后苏联的样子更直观,1946年普查,全国男人只占43.6%,基辅街头几乎见不着20到40岁的男性,列宁格勒的工厂全是女工在干活。斯大林格勒那片,20到35岁的男女比例能到1:4.2,意思是四个姑娘里才有一个能找着同龄对象,后来实在没办法,还允许女性跟日本战俘结婚呢。这种青壮年男性“断层”的景象,谁看了都会说“一代人没了”。 再看咱们中国,情况就复杂多了。首先人口基数不一样,苏联当时才1.8亿人,咱们有4.8亿,差不多是他们的两倍半。同样是死几百万人,摊到咱们这儿,比例就低不少,苏联死亡人数占总人口七分之一,咱们不到九分之一。 而且咱们的伤亡不是集中在某群人身上,日军侵略的时候不分老幼妇孺,南京大屠杀里有老人小孩,饥荒里饿死的也有各种年纪的,军人牺牲不少,但平民伤亡更多,差不多占了一大半。不像苏联,主要是壮小伙子死在战场上,咱们是全家老小都在遭罪,疼得更分散,没有那种“某一代人全没了”的强烈感觉。 还有打仗的方式不一样,咱们抗战打了十四年,战线从东北拉到西南,不是像苏联那样所有精锐全堆在几个大战场上拼光。比如东北有抗联,华北有八路军,南方有新四军,还有正面战场的部队,兵力是铺开的,牺牲也跟着散在各地。 而且咱们有大后方,西南西北那些地方没被战火烧到,不少年轻人、知识分子都撤到那儿去了,这些人后来成了重建的底子。苏联就惨了,欧洲部分的大城市、工业区全被打烂了,后方能征的兵都征空了,到后来17岁的少年、55岁的老人都得扛枪,连妇女都当上了坦克兵、狙击手,实在没人了。 另外,战后的恢复情况也影响了大家的印象。苏联打完仗,男人太少,婴儿出生率降了60%,罗斯托夫市新生儿死亡率飙到40%以上,人口差点负增长。咱们中国虽然也惨,但大后方保留了人口基础,战后老百姓慢慢生孩子,人口恢复得快。加上咱们的牺牲更多是“全民性”的苦难,大家说起抗战,会想到“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而不是单说某一代人没了。 其实说到底,两种说法都是对牺牲的痛惜,只是因为两国的人口、战场、打法不一样,造成的损失特点也不同。苏联是“一代人被集中消耗”,咱们是“全民长期受苦”,没有谁的牺牲更轻。但从直观的社会断层来看,苏联的青壮年男性没了,整个社会结构都变了,所以才会有“打光一代人”的说法。咱们的苦难更分散,但3500万同胞的牺牲同样重如泰山,这点从来都不能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