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董竹君爱上已婚的陈清泉。 陈清泉的夫人对她说:“你知道破坏别人家庭很痛苦,你为何将痛苦施加于我?”,董竹君愣了一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1939 年春天,她拿着攒下的三百块钱,盘下法租界的小铺面。 工人装修时,她蹲在墙角画图纸,连菜柜尺寸都亲自定。 有老厨师说 “女人不懂川菜”,她就泡在厨房尝遍二十种辣椒。 试营业那天,客人嫌菜太辣,她立刻调整配方,加了本地糖提鲜。 第一个月赚的五十块,她给四个女儿各买了本新字典。 思绪拉回 1934 年离婚那天,她攥着的不是茶杯,是离婚协议。 律所的木桌冰凉,夏之时抛出 “回四川就治你父亲的病” 时。 她摸了摸口袋里母亲的旧银镯,那是下葬时唯一没当掉的物件。 “我不回。” 三个字出口,她没敢看夏之时的眼睛。 签完字走出律所,复兴公园的樱花落在肩头,像极了当年的婚服碎片。 1940 年锦江茶室开业,她特意在角落设了张靠窗的桌子。 女儿们放学就来写作业,她忙完就坐旁边改账本。 有次大女儿问 “爸爸什么时候来”,她指着窗外的梧桐树。 “爸爸就像树,我们是树上的叶子,现在要自己长了。” 那天晚上,她给女儿们缝新棉袄,针脚比往常密了许多。 1942 年陈清泉第一次来川菜馆,点了道回锅肉。 他看着菜单上的 “改良川菜” 字样,笑着说 “敢创新的人不多”。 后来他常来,有时聊时局,有时帮她翻译外文菜谱。 她以为遇到了懂自己的人,直到那天他夫人找上门。 茶杯从手中晃了晃,茶水洒在衣襟上,冰凉的触感让她清醒。 放弃这段感情后,她把更多精力放在餐馆上。 抗战期间,她给地下党传消息,就用菜单暗号。 有特务来查,她镇定地递上账本,说 “只是小本生意”。 夜里关店后,她坐在空店里,对着母亲的银镯发呆。 女儿们睡熟的呼吸声,从楼上传来,成了她最稳的支撑。 1950 年夏之时被错误处决的消息传来,她正在整理餐馆档案。 钢笔掉在地上,墨水染黑了 “1945 年接待抗日将领” 的记录。 她把自己关在房里,翻出当年的离婚协议,纸页已经泛黄。 最后,她把协议和母亲的银镯放在一起,锁进木箱。 第二天开门营业,她给客人加了碟免费的泡菜,像往常一样笑着打招呼。 1990 年,91 岁的她坐在锦江饭店的老位置上。 服务员递来新茶杯,她摸着杯沿说 “还是当年的款式好”。 重孙女趴在旁边看她写回忆录,问 “太奶奶当年怕不怕”。 她指了指窗外的梧桐树:“怕就不会有这棵树了。”阳光透过玻璃,落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碎金。 1997 年她走后,追悼会上响起《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 四个女儿捧着她的遗像,照片里她穿着旗袍,笑容温和。 锦江饭店的那张三号桌,至今还留着,桌上摆着同款茶杯。 客人问起,服务员会说 “这是董先生当年常坐的位置”。 她的回忆录放在饭店的书架上,扉页写着 “靠自己,活出彩”。 如今,锦江饭店成了上海的地标,菜牌上还印着 “董氏改良川菜”。 有游客专门来打卡,听服务员讲她的故事。 她的银镯和离婚协议,捐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玻璃展柜里,旧物件静静躺着,诉说着一个女人的坚韧。 那句 “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刻在饭店的纪念墙上,激励着每个追梦的人。 信源:董竹君离婚后为何终生未再婚?答案藏在她与陈清泉这段刻骨情事里——记者李满
要求有点多比找对象还难啊!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