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很反对八股文,不管多复杂的事,他都能用大白话讲明白。比如有人问游击战是啥,他就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简单几个字就把道理说透了。 但凡看过毛主席写的文章,就会发现他写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把深奥的道理给说透了。 他老人家一辈子最看不惯的就是八股文,在延安整风时,他亲自写文章批评党内那种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风,说这种八股言辞只会让人看了头疼,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鼓舞斗志。 这个态度在他所有的讲话和文章里都能看出来,哪怕是再复杂的军事理论,他都会用最简单的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毛主席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为群众办事的,那你说话就得让老百姓听得懂,如果口气高得让人连基本意思都不明白,那不就是在空转么?” 在那个年代,很多政治人物习惯用书本语言说事。 文件里动辄是洋洋洒洒的名词堆砌,什么主义、路线、原则,写出来一篇文章,老百姓读下来像读天书。 毛主席就是看不中这种东西,他觉得搞革命就得把群众发动起来,可群众大多数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需要的是可以听懂的话。 比如打倒帝国主义,他就翻成了“打倒洋财东”。再比如禁止买卖婚姻,他就干脆说“讨老婆不要钱”。 这样的说法,农民一听就明白,革命道理瞬间落到地里生根发芽。 这一点其实是他的语言天赋,更是深厚的政治智慧。因为政治最终不是写书上的理论,而是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带动人。 毛主席的文章和讲话有一个特点,都是深入浅出,能把复杂理论掰开揉碎。 比如他说调查研究,他就用了一句特别形象的话: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所有干部一听立刻有感觉,你不调查就想解决问题,那就是“早产”,那根本不可能。 再比如抗战时期,他解释为什么中国能坚持下去,他说日本是一头疯牛,中国人一起上,有拽牛尾巴的,有拦牛头的,有薅牛毛的,最后这头牛必死无疑。 很幽默很直白,但一下子大家就理解了持久战的策略。 毛主席的语言没有文绉绉的套话,而是真实接地气的话。相比之下,那些满篇“甲乙丙丁”的文章就显得死板了。 我们也知道,毛主席的文字功底非常深,他熟悉古典文学,也懂哲学,所以他完全有能力写得很高深。 但他就是不这样写,他能把《矛盾论》里那种很深的哲学问题,用“夸父追日”“羿射九日”这样的故事给大家讲明白。 这种做法背后,是他对传播的理解,真正的传播不是炫耀功夫,而是能让受众接受和应用。 放到现实案例里看,毛主席的这种做法曾经直接影响历史走向。 比如《将革命进行到底》里,他借用了“农夫和蛇”的寓言,强调不能对敌人心软,革命不能半途而废,这篇文章后来极大鼓舞了军民意志。 毛主席反对八股文,也是考虑到了生死攸关的政治问题。 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果干部们写的电报、报告都是虚头八脑的套话,那军情怎么传达?命令怎么落实? 毛主席最痛恨的就是这套形式主义,他一直强调要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 这种精神,后来成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毛主席把复杂问题说清楚的能力,本质上来自他把人民群众当老师。 他愿意蹲在农民家里听意见,也愿意和战士们闲聊唠嗑,他知道大家能接受的是什么样的话,所以他写文章、做讲话从来不是摆架子。 在他看来,把复杂问题搞复杂不算本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才是真功夫,能够把专业问题讲得让外行也能听懂,才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2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