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2岁高龄的毛主席询问:功德林中,还有战犯吗?工作人员回应:还有200多名顽固的依然在接受改造,沉默许久,毛主席轻叹一声:“都放了算了,这些人一个不杀,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初春,82岁的毛主席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满头白发的他坐在杭州的住处,翻阅着公安部送来的报告。 这份关于第七批特赦的材料里,密密麻麻列着293个名字,都是依然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汇报情况,提到这些人里还有不少顽固分子始终不肯认错,建议继续关押其中13名“改造不彻底”的战犯。 毛主席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都放了算了,一个不杀,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背后却是一段漫长的历史,1949年后,解放军陆续俘获了上千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军政人员,这些人曾经在战场上与解放军兵戎相见,有的指挥过重大战役,有的负责过特务机关。 按照当时很多国家的做法,战败者往往面临严厉惩罚,但新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 从1950年开始,这些战俘被集中到北京功德林等地进行改造,所谓改造,不是简单地关押惩罚,而是通过学习、劳动、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旧政权的腐败和新中国的变化。 管理所里建有图书馆、教室,战犯们每天读报纸、听时事、参加讨论,还要种菜、做手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不轻松,有些人很快转变了思想,像杜聿明、王耀武这样的高级将领,在1959年第一次大规模特赦时就被释放,后来还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国家编写军事史料。 但也有人始终抵触,比如黄维整天埋头研究永动机,用这种方式逃避思想改造,在功德林一待就是27年。 到1975年,关押了二十多年的战犯大多已经垂垂老矣,平均年龄超过70岁,这些人当年意气风发上战场,如今白发苍苍困在高墙之内,青春岁月都耗在了这个特殊的地方。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双方隔海对峙,这些战俘成了两岸关系中一个尴尬的存在。 台湾那边时常宣传大陆虐待俘虏,试图挑起情绪,可实际上功德林的战犯们吃穿不愁,生病有人治,待遇甚至比当时许多普通工人还好。 毛主席的这个决定传达下去后,华国锋立即召开会议落实,要求各地“倒光口袋”,把所有关押的原国民党人员全部释放。 经过半年多的摸底清查,全国监狱和劳改场所里竟然还有近1.5万人,包括省将级953人,县团级3300多人,以及大量刑满后留在劳改场就业的人员。 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了这次特赦决定,每个释放人员领到100块钱和新衣服,有家的回家团聚,没家的由政府安排工作或供养。 政策里还特别提到,愿意去台湾的可以申请,政府提供路费和方便,去了之后想回来也欢迎,这个承诺听起来很诚恳,确实有10个人动了回台湾的念头,想着能和多年未见的家人团圆。 只是事情没那么顺利,这些人申请刚批下来,蒋介石就在台北去世了,他们以奔丧名义到了香港,准备转去台湾。 可台湾当局根本不买账,非说他们是“共谍”“统战工具”,逼着写检讨、揭发大陆内幕,不配合就不让入境,连在台家属都要受牵连。 原国民党68军上校张铁石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在香港一家酒店自杀了,遗书里写着回台无望,也不想再回大陆。 这场特赦最终让1.5万人重获自由,他们当中有人去了美国,有人留在香港,更多人在大陆各地安顿下来,拿着每月的生活费,在政协或文史部门工作,平静地度过余生。 那些曾经的对立和仇恨,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淡去,毛主席那句“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再深的恩怨,也架不住时间的冲刷,何况这些人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永远的敌人。 这次特赦不只是一次政策调整,更像是一个信号,告诉外界新中国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不纠缠于过去的对错,给人改过的机会,用宽容化解仇恨,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国气度。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1975年特赦与监狱大清理——光明网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