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早在2023年外部环境开始紧张的时候,格力就悄悄启动了国产设备的验证工作,前前后后花了18个月,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不被卡脖子。 要说这事儿,绝不是格力运气好,全靠提前布局的远见。早在 2023 年外部环境开始紧张的时候,格力就没等着被人拿捏,悄悄启动了国产设备的验证工作,前前后后花了 18 个月,把各种细节都摸透了。 那时候荷兰就已经开始搞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了,阿斯麦卖最先进的光刻机都得先申请许可证,到了 2024 年更是变本加厉,把更多设备都纳入管控,连设备维护都想卡咱们。 好多企业没提前准备,这时候要么眼睁睁看着生产线停摆,要么就得花高价找中间商周转,可格力因为早做了准备,才能在新规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切换赛道,一点不耽误事儿。 可能有人会犯嘀咕,国产设备真能顶得上进口的?看看给格力供货的北方华创就知道了,这可不是小作坊,人家的立式炉设备都已经出货超过 1000 台了,这种设备是做芯片的关键家伙,能直接影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北方华创的立式炉不光能批量处理晶圆提高效率,还能做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成膜均匀性特别好,连金属污染都能精准控制,这些技术指标跟进口设备比一点儿不逊色。 他们去年推出的等离子体增强氮化硅原子层沉积立式炉,连逻辑与存储领域的头部客户都抢着要,格力选他们,那是看准了真技术,不是随便凑数的。 再说中电科 48 所,背靠中电科这个 “国家队”,技术实力更是不用怀疑,就像中电科 55 所做碳化硅晶圆,良率都能超过 90%,产能一年涨 40%,这实力摆在这儿,格力的选择绝对靠谱。 更让人痛快的是,国产设备不光质量行,交货还快了四个月。这四个月对企业来说太金贵了,比如格力要赶空调生产旺季,设备早到一天就能早投产一天,多赚不少钱。 反观进口设备,现在不光买不到新的,就算能买到,光报关、物流、政策审批就得等大半年,荷兰自己的企业都急得跳脚,阿斯麦今年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都跌到 20% 了。 30 多家荷兰半导体企业联名给政府写信抗议,可他们政府非要跟着美国折腾,最后只能是自己丢市场,咱们反而逼出了国产替代的速度。 格力这步棋走得远的还不止设备替代,三年前就跟电子科技大学联手,专门研发碳化硅功率器件,今年就能实现 2 亿的产能。 可能有人不懂这东西有啥用,说白了,这是比传统硅器件厉害得多的新材料,耐高温、耐高压,装在新能源汽车上能让续航多跑 50 公里,现在比亚迪、蔚来的新车都开始用国产碳化硅芯片了,国产化率都突破 30% 了。 格力提前砸钱研发这个,就是看准了新能源的大趋势,等别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格力已经能批量生产了,既不用看国外供应商的脸色,还能抢占市场先机,这眼光真得服。 能做到这些,靠的全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沉下心的坚持。格力这几年研发投入一直没含糊,2023 年光研发就花了超 70 亿,累计申请的专利都超过 12 万件了,一半以上都是含金量高的发明专利,研发人员占了员工的五分之一还多。 要是没有这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就算提前 18 个月验证设备,也没法跟国产厂商无缝衔接。 反观荷兰那些企业,本来能好好做中国生意,非要跟着搞限制,最后阿斯麦丢了大市场,荷兰整个高科技产业都受影响,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再看,荷兰搞的新规定看似来势汹汹,其实恰恰倒逼咱们把国产产业链做结实了。格力取消进口订单签国产,不是被动妥协,而是主动出击,因为早就把功夫下在了平时。 18 个月的设备验证,三年的技术研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投入,在关键时刻变成了最硬的底气。 就像老辈人说的,“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做企业跟过日子一个理儿,不能等着别人给机会,更不能靠着别人过日子,自己有本事、早准备,才能在风浪里站得稳。 往后看,像碳化硅、高端半导体设备这些领域,咱们的突破只会越来越多。2025 年上半年半导体设备行业营收都涨了 34.6%,利润涨了 28.9%,钱和人才都在往这些地方流,加上政策还给补贴,企业搞研发更有劲儿了。 格力这事儿已经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卡脖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提前布局的远见和自主创新的决心。 只要咱们的企业都像格力这样,沉下心搞技术、铺后路,就算国外再怎么折腾,咱们的 “中国造” 照样能越来越强,这股底气,谁也拿不走!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1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