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下了一步险棋,在没有和中国官方商议的情况下,率先向公众公布了,一个与中国相关的重磅消息。这个举动,可能会改变中韩关系。韩国公布的消息究竟是什么?李在明的所作所为,对中韩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先说说,他为啥急着搞这出,还不是因为自己日子快过不下去了。2025年李在明的民调跟坐滑梯似的,9月底施政好评率还有52%,没俩月就掉到38%,韩国网友吐槽得直白:“以为抱上美国大腿就能飞,结果被当成棋子卖了”。他的压力一半来自国内经济,一半是夹在中美之间喘不过气,而庆州的APEC峰会,就是他眼里最后的“救命稻草”。 韩国商工会议所早算过账,这峰会能给庆州带来7.4万亿韩元的直接收益,往后国际知名度提上去了,招商引资也能更顺,可峰会能不能撑起来,关键看大国给不给面子。偏偏特朗普临时变卦不来了,之前筹备半年的礼宾安排、媒体对接全泡汤,庆州的酒店预订量一下子跌了30%,当地商户愁得直骂街,李在明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转头就把主意打到了中国身上。毕竟在他看来,只要能把中国拉进来撑场面,自己的支持率说不定就能回点血。 可他没琢磨明白,这种“先斩后奏”的套路根本行不通。就说他宣布的中韩半导体合作吧,韩国MLS公司要跟苏州工业园区,建第三代半导体工厂,表面看是“技术换市场”的双赢,实则满肚子小算盘。MLS的核心技术其实就是翻新ASML光刻机,这东西对中国突破芯片封锁确实有用,可韩国那边却要求中方必须签“技术隔离条款”,说所有设备只能用在民用领域,绝不能沾一点军事边。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让中方先付200亿人民币预付款,结果生产线投产时间一推再推,明眼人都看出来,这就是想套中国的钱缓解自己的债务危机。这种“既要又要”的把戏,韩国早玩过,2017年萨德事件后,现代汽车一边在中国减产裁员,一边还厚着脸皮要中国政府补贴它的新能源项目,最后还不是被中国市场教做人,销量跌得连自家工厂都快开不下去了。 半导体之外,李在明还想在稀土上搞“脱钩”,说要联合澳大利亚、越南建供应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可这计划漏洞多到能漏风。全球90%的稀土加工技术都攥在中国手里,韩国就算从澳越拿到原矿,最后还得运到中国来精炼,这哪是脱钩,分明是把脖子伸过来让人掐。 再说成本,韩国开一座年产1万吨的稀土矿,得花10年时间和50亿美元,中国3年15亿美元就能搞定,这差价能把韩国企业赔哭;更别提地缘风险了,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大多有中资股份,越南的稀土项目又受中越边境局势影响,真要是闹起来,韩国的供应链分分钟就得断。 之前三星电子也犯过类似的错,一边在西安扩建存储芯片厂,一边又把部分产能搬到美国,结果美国工厂良率连70%都不到,成本飙了40%,最后还是得回头求中国帮忙调设备、派技术人员,现在李在明又来这套,简直是不长记性。 说到底,李在明敢这么赌,还是韩国精英层犯了老毛病——战略误判。他们总觉得美国会真心帮韩国,可美国嘴上说支持韩国搞供应链多元化,实际却逼着韩国必须用美国的技术、买美国的设备,最后韩国企业反而成了美国的“提款机”;又总低估中国的决心,以为中国会为了维持表面关系妥协,却忘了中国在半导体、稀土这些领域早有反制的底气。 更别说忽视国内民意了,韩国民调显示,68%的民众反对政府这么刺激中国,72%的企业主觉得李在明的政策把自己坑惨了。这种误判在韩国历史上不是第一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政府听了IMF的“休克疗法”,结果经济直接崩溃,老百姓还得捐家里的金子救国;2008年李明博政府搞亲美疏中,结果错失了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的红利,现在李在明又重蹈覆辙,真是不长记性。 其实中韩关系也不是没救,关键是双方得放下架子找对路。韩国得先放弃“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幻想,别再当墙头草,在中美之间找好平衡;当然了,中国这边也可以用“胡萝卜加大棒”,反制的同时给韩国留条回头路。 比如恢复部分韩国农产品进口,让韩国企业看到合作的希望;最重要的是得建个危机管控机制,重启中韩战略对话,搞个“半导体争端调解委员会”或者“稀土供应稳定基金”,别再像现在这样一有矛盾就撕破脸。就像中美那样,虽然贸易、科技摩擦不断,但每年还有6000亿美元的贸易额,没把关系彻底搞僵,中韩这么近的邻居,没理由做不到。 可李在明现在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根本没心思考虑这些。他想靠“中国牌”救自己,却忘了外交最基本的规矩——没跟对方商量就乱出牌,最后只会把自己玩进去。中韩关系的“黄金十年”虽然过去了,但“白银时代”不是没可能,前提是韩国得先学会尊重,别再把两国关系当成自己博弈的筹码。 要是李在明还这么折腾下去,最后不光自己的支持率回不来,韩国还得错失更多中国市场的机会。大家说说,李在明这到底是急昏了头,还是真以为自己能玩转大国博弈?
🌞韩国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我们不喜欢中国,不愿意正视他,所以没能
【1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