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好色的张敬尧,看上了曾国藩的曾孙女,想仗势强娶。没想到一进门,女孩的父亲迎过来只说了四个字,就让张敬尧打消了取亲的念头。 1975 年香港出租屋,台灯在旧书桌上投下昏黄光晕。 曾宝荪戴着老花镜,指尖抚过一封泛黄家书。 信是父亲曾广钧写的:“家有藏书,不如育有传人。”她抬手擦了擦镜片,视线落在旁边的 “艺芳” 校牌上。 校牌边角已磨损,“艺芳” 二字是她亲手题写的。 1904 年上海晏摩氏女校宿舍,曾宝荪攥着粗布衣角。 同屋女生穿着绸缎旗袍,她的蓝布衫洗得发白。 “曾家世代俭朴,从不讲究穿戴。” 她在日记里写道。 叔父曾广钟送她们入学时叮嘱:“莫学浮华,要学真学问。”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英文,睡前总在被窝里背单词。 1912 年英国码头,曾宝荪接过家族资助的留学经费。 这笔钱来自曾国荃留下的家底,供曾家子弟求新学。 伦敦大学西田学院课堂上,她是唯一的中国女学生。 生物实验课上,她总第一个完成标本制作,获导师赞许。 课余常去旁听教育学课程,笔记本记满教育理念。 1916 年牛津大学图书馆,曾宝荪写下留学感悟。 “结婚至多教养十子女,办学可培育数千人才。”导师递来英国名校聘书,她婉拒:“湖南女子在等我。” 回国前特意采购显微镜与理化仪器,装满两个行李箱。 船行至印度洋时,她在日记本上画好了女校草图。 1918 年长沙曾家祖宅,曾宝荪与弟弟曾约农丈量厢房。 “这里改教室,那里做实验室。” 她拿着卷尺说道。 父亲曾广钧捐出积蓄:“不够再卖我的藏书。”校名定为 “艺芳”,以纪念已故的老祖母。 曾宝荪任校长兼英语教员,曾约农做教务主任。 开学前三天,管家匆匆来报:“张督军派人送拜帖了。”曾广钧拆开拜帖,脸色渐渐凝重。 拜帖里暗示要娶曾宝荪做姨太,语气带着胁迫。 “这军阀名声狼藉,绝不能毁了宝荪的事业。” 他低声说。 当晚,他在书房翻遍族谱,终于找到了应对之法。 张敬尧带着卫队登门时,曾广钧已在门口等候。 “督军老伯远道而来,寒舍蓬荜生辉。” 他躬身行礼。 张敬尧一愣:“我比你年轻,怎敢当‘老伯’?”“令尊与先父同辈,您自然是我的长辈。” 曾广钧从容应答。 宴席上,曾宝荪以 “侄孙女” 身份敬酒,张敬尧无言以对。 1922 年艺芳女校课堂,曾宝荪演示显微镜使用方法。 台下女生睁大眼睛,这是她们第一次见精密仪器。 “女性既要懂国文,也要懂科学。” 她边操作边说。 学校开设手工、音乐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曾约农编写理化教材,姐弟俩常忙到深夜。 1938 年长沙郊外山道,曾宝荪背着教材捆走在最前。 日军逼近,艺芳女校被迫迁址,师生徒步转移。 “哪怕在破庙里,也要把课上好。” 她对老师们说。 有学生家长要带孩子逃难,她劝说:“乱世更需知识。”辗转湘中多地,学校从未停课,弦歌不辍。 1950 年香港码头,曾宝荪望着大陆方向出神。 弟弟曾约农拎着 “艺芳” 校牌赶来:“姐,我们重新办学。”两人在香港合力创办书院,延续艺芳的教育理念。 她每月把大半工资捐给贫困学生,自己粗茶淡饭。 出租屋里堆满学生作业,深夜总能亮起台灯。 1978 年香港医院,曾宝荪躺在病床上翻看老照片。 照片里,艺芳女校的学生们围着她笑,阳光正好。 侄女凑近听她低语:“骨灰分两半,一半回岳麓山。” 她抚摸着照片里的校牌,缓缓闭上了眼睛。 享年 85 岁,手里还攥着那封父亲写的家书。 2024 年长沙艺芳女校旧址纪念室,游客络绎不绝。 曾宝荪的显微镜、教案与家书陈列在展柜中。 讲解员指着 “艺芳” 校牌:“这是她一生的事业见证。” 岳麓山下的祖坟旁,她的部分骨灰长眠于此。 曾氏家风与她的教育理想,仍在默默传承。 常有年轻教师来此参观,汲取前行的力量。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军阀张敬尧看上曾国藩孙女,一顿饭后自觉放弃,其孙女孤独终老)
1918年,好色的张敬尧,看上了曾国藩的曾孙女,想仗势强娶。没想到一进门,女孩的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20 14:50:20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