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离汽车专业赛道有多远?】中国第一场受关注的汽车赛事(1985 年)举办时,全国平均 1200 人才有 2 辆汽车。人们只把汽车看作比自行车奢侈太多的交通工具或身份标识,总之不会是一项运动。
在那场第一届从香港到北京的拉力赛上,有资格上赛道的是全球大车企的车队,奥迪、三菱或日产。没有中国赛车,观众也很少立志成为一名赛车手。人们只是站在赛道旁,看着赛车飞驰而过。
今天参加汽车运动的门槛低多了。如果想体会性能车的驾驶感,二十万元左右可以买到一台具备优秀赛道潜力的性能车。想感受赛道,需要一张驾照、25 分钟的课程,就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相聚。
比如在面向汽车爱好者的领克性能车俱乐部,最近五年,已经超过 4 万名成员参加赛道驾驶体验。在成都天府国际赛道内,领克 10 月开放了第二座汽车运动体验中心,作为爱好者们的线下大本营。
尽管相隔百余年、爱好者和专业赛手的能力有差别,但他们上赛场最基础的理由没有太大不同:追求速度、挑战极限、感受机械与人的边界。
汽车也诞生于这种对速度的渴望,机械意义上的快是它最初的野心。今天,关于速度的竞争延伸到经营层面。但就像真正的赛车运动不只看直线加速,它考验的是整体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平衡——动力、操控、团队协作与风险控制 —— 品牌的建设也是如此。
做赛车运动、培养赛手、发展赛事需要技术积累与理念共识,也考验长期投入的耐心。尤其是在赛事以外,让汽车运动从小众走向大众、普通用户也可以参与,需要更多的场地与持续地运营 —— 它需要真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