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外媒昨晚(10月18日晚)报道:“德国央行行长: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

士气沉沉 2025-10-20 11:58:38

[微风]外媒昨晚(10月18日晚)报道:“德国央行行长: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纳格尔表示,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需要‘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方式’,以保护自身及企业的利益。” 这番话,从一位德国顶级经济官员的口中说出,分量可不轻,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欧洲对华政策要彻底转向的信号弹,还是一次单纯的“鹰派”发声? 纳格尔抛出的“谁更需要谁”这个命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看看。从欧洲的角度来讲,他们似乎确实有这份底气。 欧洲拥有世界顶尖的精密制造技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成熟的消费市场。对于正在产业升级、渴望获得高精尖技术和稳定高端市场的中国来说,欧洲的这些“家底”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奢侈品、瑞士的精密机床,这些都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纳格尔的逻辑大概就是,我们是高端技术的供给方,你们是需求方,所以,你们更需要我们。这个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把视线拉回到中国这边,这幅图景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欧洲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也是像大众、巴斯夫这些欧洲巨头企业最重要的增长市场和利润来源。 没有了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很多欧洲企业的财报恐怕会非常难看。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科技自立,同时在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构建新的贸易网络。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战略布局,正在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所以,纳格尔的“中国更需要欧洲”论,更像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还是基于现实的精准判断?这本身就值得玩味。 那么,他口中的“更具攻击性的方式”,又具体指什么呢?这可不是空喊口号,实际上,欧洲已经有所行动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 这起调查被广泛解读为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标志性事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本土的汽车产业免受中国新能源车的冲击。 除此之外,欧盟还在酝酿《外国补贴条例》、《经济安全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工具,核心目的就是加强对来自外国,特别是中国的投资的审查,防止关键技术外流,并反制其认为的“不公平竞争”。 纳格尔的这番话,更像是在为这些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政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背书,号召欧洲各国不要再犹豫,要抱团取暖,统一战线。 然而,这番话从德国央行行长嘴里说出来,就显得格外微妙。要知道,德国经济长期以来都是靠着与中国的深度捆绑而繁荣的。 默克尔时代奉行的“以商促变”政策,让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直到今天,中国依然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负责人就曾多次警告,如果与中国“脱钩”,将对德国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现在,作为德国经济“掌门人”之一的纳格尔,却唱起了如此强硬的调子,这背后是否反映了德国内部,乃至整个欧洲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巨大分歧和激烈博弈? 是经济界务实派的“生意经”败给了政界安全派的“政治账”?还是说,这只是一种“好警察、坏警察”的策略,一边用强硬言论施压,一边继续维持着紧密的经贸联系? 这起事件也折射出欧洲当下的一种集体焦虑。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洲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产品;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中国的实力感到恐惧,担心在经济、科技乃至安全上被“超越”或“控制”。 这种矛盾心态,使得欧洲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摇摆不定,既想“去风险”,又怕“脱钩”带来的阵痛。纳格尔的“攻击性”言论,恰恰迎合了这种焦虑情绪,为那些主张对华强硬的人提供了弹药。它试图告诉欧洲人:我们不能再天真下去了,必须主动出击,否则就会被动挨打。 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贸易战和科技战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赢家。欧洲如果真的采取全面“攻击性”的姿态,固然会给中国带来一些麻烦,但反作用力也必然会伤及自身。 中国的反制措施,可能会让欧洲的农产品、奢侈品、航空业等行业感受到切肤之痛。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抗性的姿态,可能会彻底破坏中欧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战略互信,让双方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等需要合作的议题上,也变得举步维艰。纳格尔的这番话,像是在中欧关系这艘大船的航线上,设置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暴眼。 纳格尔的言论,是欧洲对华政策转向的一个清晰信号,还是仅仅是复杂博弈中的一句狠话?这种“更具攻击性的方式”最终会保护欧洲,还是会反噬欧洲自身? 在这场关于谁更需要谁的博弈中,天平究竟会向哪一方倾斜?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欧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变数的新阶段。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