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了皇帝后,小舅子徐辉祖不肯归顺,把自己关在徐家祠堂,对着父亲徐达的牌位哭。朱棣气极,跟皇后徐氏说:“我真想杀了你这个弟弟。” 1402年,南京城破后,一位身着染血朝服的老者,正跪在徐家祠堂的蒲团上,对着父亲徐达的牌位哭到窒息。 他是徐辉祖,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子。 此刻,却成了新帝朱棣最棘手的“硬骨头”。 徐辉祖这人,可不是一般人。 他的父亲徐达是朱元璋的“生死兄弟”,从濠州起义打到大明开国,战功摞起来能压塌金銮殿。 朱元璋夸他“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死后追封中山王、配享太庙,还把南京城最显赫的魏国公爵位给了年仅十七岁的徐辉祖。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两万余人被牵连,徐辉祖正在陕西练兵,却连传唤都没收到。 朱元璋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爹的种,我信得过。” 后来朱元璋临终前,特意把徐辉祖召到床前:“金川门是南京的喉咙,你替朕守着。” 这不是单纯的“荣宠”,更有着“对大明的责任”。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徐辉祖的“忠”有了更具体的指向。 齐泰、黄子澄主张削藩,朱允炆犹豫是否扣下朱棣的三个儿子当人质,问计徐辉祖。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为外甥求情,他却直言:“朱高煦勇猛无赖,留着必成大患,不如杀了!” 还密奏扣下三人牵制朱棣。 可惜朱允炆听信徐增寿的劝告,放了三甥。 这也成了徐辉祖心中最大的隐忧。 七月,朱棣以“清君侧”起兵,靖难之役打了四年。 徐辉祖成了建文帝手里最锋利的刀。 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北伐,被朱棣反杀在郑村坝。 徐辉祖却主动请战,率三万京军驰援山东,在齐眉山设伏大败燕军,斩敌万余,逼得朱棣差点退回北平。 这是明军最提气的胜仗,可流言随后而起:“徐辉祖是朱棣姐夫,故意留手。” 建文帝本就多疑,立刻召他回京。 徐辉祖接旨时,前线正布置总攻。 他望着沙盘上未完成的部署,只说了一句话:“臣遵旨。” 他知道,自己一走,南军必失主心骨。 果然,他前脚刚回南京,后脚朱棣就反攻,灵璧一战,南军彻底崩溃。 1402年六月,燕军渡江围南京。 徐辉祖在浦子口拼死抵抗,却听见宫城方向传来金川门开城的消息。 他踉跄着回到魏国公府,带着几个家仆,进了徐家祠堂。 他跪在徐达的牌位前,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守社稷,就是守徐家的魂。” 祠堂门刚关上,朱棣的追兵就到了。 燕军士兵踹开大门:“魏国公,我家王爷有请!” 徐辉祖却纹丝不动。 领头的千户急了:“你敢抗命?” 徐辉祖猛地转身:“要杀便杀,休要辱我父亲灵位!” 千钧一发之际,外面传来通报:“皇后娘娘到!” 徐皇后穿着素衣,从人群中挤进来,跪在丈夫面前:“辉祖是我唯一的弟弟,他只是认死理。看在父亲开国功、咱们夫妻情分上,饶他一命吧!” 朱棣看着结发妻子,又看看祠堂里那个宁死不跪的身影,良久叹气:“不杀他,但困在府里,永不见外客。” 徐辉祖被软禁在魏国公府,府外有禁军围着,府里有下人盯着。 他每天读书、练字,要么在祠堂里静坐,对着父亲的牌位说说话。 朱棣偶尔问起他,摇头叹气:“这小子,忠得太傻。” 永乐五年秋天,徐皇后病重。 临终前她拉着朱棣的手:“辉祖性子倔,但没反心。我走了,求你赦免他吧。” 朱棣点头,可传旨的太监到府里,徐辉祖拒绝了:“我是建文旧臣,没能殉国已经不忠,不敢求赦免。” 那年秋雨夜,徐辉祖死在府里。 他留下遗书:“臣将死,无所憾。唯愿陛下以社稷为念,宽恕增寿子嗣。” 他把永乐元年朱棣赐还的魏国公印玺,原封不动放在枕边。 朱棣接到死讯时,正在批阅北伐军报。 他盯着奏折上“徐辉祖卒”三个字,吼道:“滚!都给朕滚出去!” 三日后,圣旨下:“追赠徐辉祖为定国公,谥‘忠贞’,其子徐钦袭爵,赐丹书铁券。” 没人想到,这个至死不肯臣服的建文旧臣,竟得了新帝最高的礼遇。 只有徐皇后当年的贴身女官明白:“陛下这是认了,徐家的忠,大明需要。” 徐辉祖的一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最实在的“忠”。 不是对某个皇帝的效忠,是对父亲的教导、对太祖的恩宠、对大明的责任。 历史从不会简单定义忠奸。 徐辉祖用一生诠释了有些骨,是刻在血脉里的,有些忠,是融在魂魄中的。 正如朱棣最终给他的谥号“忠贞”。 这不是妥协,是一个王朝对另一种坚守的致敬。 主要信源:(半岛网——发现青岛:留村因徐达之子徐辉祖而得名(图)、中华网热点新闻——一向心狠手辣的朱棣,却对一直与自己作对的徐辉祖,网开一面_看看...)
1341年,元顺帝巡行大都,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临幸皇后伯颜忽都,他对身边的宦官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