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说起钱学森和杨振宁这两个名字,在中国科学史上谁也绕不开他们,尤其是那段上世纪50年代的往事,总让人觉得像是一出历史剧,主角命运大不一样。钱学森被美国扣了五年,杨振宁却能自由出入,为什么?有人直截了当问,杨振宁就不重要吗?这问题听着刺耳,但钱学森自己早有话说,他觉得国家当时更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那边的作用比回国大得多。 先说钱学森的遭遇,那事儿得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说起。美国那边麦卡锡主义闹得正凶,啥都怀疑成间谍。钱学森1935年去美国留学,先在麻省理工学航空工程,后来转加州理工,跟冯·卡门搞火箭研究,直接参与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建。二战后,他成了美国军工项目骨干,手里握着不少机密技术。1950年6月,FBI突然找上门,因为他参加过一个哲学音乐小组,被扣上共产党员帽子,还吊销了安全执照。行李八大箱在海关被扣,说是带机密文件走私,按出口管制法抓人。他先关了15天终端岛监狱,后来保释回家,但五年软禁,寸步难出。期间,美国移民局和军方反复审问,律师上诉也没用。直到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国放了11名美国飞行员,美方才同意放人。钱学森一家挤在“克利夫兰总统号”货轮上,绕道香港回国。这过程纯属政治打压,美国当局明摆着怕他技术回国帮中国搞导弹。钱学森的专业太直接了,航空火箭就是军工命脉,扣他是为了堵中国国防科技的口子。 杨振宁那边就完全不一样。他1922年生安徽合肥,1945年到芝加哥大学,跟费米学粒子物理,后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深造。1957年跟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拿下诺贝尔物理奖,那时候才35岁。他的领域是纯理论物理,研究粒子对称性、规范场啥的,不碰具体武器设计。美国情报部门评估过,杨振宁的活儿不涉及即时军事机密,留在本土顶多发论文,不会泄露啥绝活。所以,朝鲜战争那阵子,FBI没动他一根指头。他照常在石溪大学实验室干活,申请项目也顺风顺水。为什么没被扣?简单,美国人算盘打得精,理论物理短期内变不成导弹,扣他没必要,还可能惹恼学术圈。 再聊聊杨振宁入美籍的事儿,1964年办的。很多人觉得这事儿不地道,但得看背景。那年代中国护照出门等于找堵,国际会议签证拖几个月,拒签是家常便饭。杨振宁父母都不赞成他入籍,他在美国19年才下决定,主要为学术交流方便。想去欧洲开会带数据,不用每次被海关翻箱倒柜。钱学森行李被扣的惨状,杨振宁也看在眼里,早知道这麻烦。入籍后,他在美国大学教书,带学生推理论模型,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这不等于他不爱国,相反,他从没断过跟国内的联系。 钱学森回国后,对杨振宁的选择有明确看法。他在内部会议上提过,国家急需像他和邓稼先这样的应用科学家,导弹原子弹得马上上手,理论物理在国内条件差,实验室设备跟不上,高能粒子实验没法搞。杨振宁回国不光难出成绩,还会占稀缺资源。留在国外,他的诺奖光环能拉合作,引技术,传播知识,这长远看对中国科学帮助更大。钱学森这观点接地气,当时中国刚解放,科研底子薄,优先抓能立竿见影的。杨振宁自己也清楚,1950年收到回国邀请,掂量后决定留美,继续钻研规范场理论。两人专业互补,钱学森搞工程,杨振宁铺理论路子,这分工在当时最合适。 杨振宁在国外的贡献,确实如钱学森所说,远超想象。1971年中美关系刚解冻,他顶着美国官方压力,第一个美籍华裔学者访华。去北京上海转一圈,回美国后到处演讲,介绍中国科研现状,影响一大批美国人看法。那时候钓鱼岛事儿闹大,日本想吞,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杨振宁站出来,从历史地理角度证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引用清代档案和坐标数据,帮中国发声。海外华人保钓运动,他带头募捐,起草公开信给尼克松和议员,1971年5月在《纽约时报》登广告,3000多学生参与,声势浩大。1977年,他自掏腰包在《纽约时报》整版广告,敦促卡特跟中国建交,推动外交正常化。周培源说他架起中美科学家桥梁,这话没错。 跟邓稼先的友情,也体现他心系国内。两人从小崇德中学同学,一起去美留学,杨振宁帮邓稼先凑学费。邓回国搞原子弹,杨振宁留美,两人通信不断。1985年邓稼先癌晚期,杨振宁在美国四处找特效药,联系药厂搞实验性药物寄回国,虽没救成人,但这份情谊传为美谈。邓走后,杨振宁写信给邓夫人,说愿友情如粒子持久。
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
运赛过去
2025-10-19 23:51: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