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荷兰的“光刻机战争”,中国这次不光要打,而且要一次性打死!谈判的窗口已经关闭,任何豁免请求都将被无视。过去几轮的交锋已经证明,任何形式的“善意”和“克制”,在美西方眼里都会被解读为“软弱可欺”。对付这种毫无信用的对手,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打怕、打服,让他一辈子都记住这个教训。 ASML位于荷兰费尔德霍芬的总部大楼里,CEO克里斯托夫·富凯正对着一份下滑的订单报表发愁,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相关部门已经明确回绝了荷兰政府的第三次沟通请求。这场围绕光刻机展开的较量,到2025年10月终于彻底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中国用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释放出明确信号:谈判窗口已关,这一次要打就得打到底。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24年9月,荷兰在短短几天内推翻了此前的承诺,突然将TWINSCAN NET:1970i和1980i深紫外光刻机纳入出口管制,要求ASML必须申请许可证才能对华发货。 要知道,3月份时任看守首相马克·吕特访华时还信誓旦旦表示不会针对特定国家设限,7月新首相迪克·斯霍夫就职时也强调对华安全问题要"非常谨慎",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让中方彻底看清了荷兰在美压力下的摇摆与无信。 追溯过往,这样的"翻脸"早有先例。2023年6月,荷兰就已在限制极紫外光刻机的基础上,将部分半导体设备纳入管制,导致ASML从2024年起无法获得2000i及以上型号深紫外光刻机的对华出口许可。 而每次收紧管制的节点,都精准卡在美方出台新政策之后——2024年9月5日美国刚发布133页的技术管制清单,荷兰的新措施第二天就跟着生效,这种近乎同步的操作,暴露了其被动跟随的本质。 中方并非没有展现过善意。2015到2022年间,中国从荷兰进口了690台光刻机,总额达145.08亿美元,平均每台价格超过2100万美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撑起了ASML 49%的营收。 即便在2023年首次管制后,中方仍保持着沟通渠道,但这份克制却被解读为可乘之机,换来的是管制范围的不断扩大。现实让中方明白,对这样的对手讲情面,只会陷入"妥协-被施压-再妥协"的恶性循环。 这一次,中方的反制来得既快又准。针对荷兰贸易依存度高达150%的软肋,相关部门精准加强了稀土磁材、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控,而这些恰恰是ASML光刻机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与此同时,国内首台国产DUV光刻机进入测试阶段,不仅能实现28nm级别生产,还有望推动7nm甚至5nm芯片试产,半导体分析师林清源指出,这一步突破将彻底改变市场格局。 荷兰的日子很快不好过了。ASML虽然嘴上说管制不影响2024年财务前景,但2025年10月的数据显示,其已预计中国区销售额将在2026年显著下降,只能靠股票回购勉强维持市场信心。 荷兰政府急得推出"贝多芬计划",想用巨额补贴留住ASML,可企业高管早放话,若无法自主决定贸易,不排除搬离荷兰。更棘手的是内部反对声浪,多位荷兰众议员公开质疑美国单方面改规则"难以容忍",执政联盟内部也因产业受损出现裂痕。 中方的态度异常坚决,对荷兰后续的豁免请求一概无视。毕竟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占据全球市场主流,中国正在这一领域实现产能爆发式增长,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将彻底改变产业格局。 ASML前任CEO彼得·温宁克曾坦言,美国的限制是"基于意识形态而非事实",如今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荷兰为了迎合盟友,正在失去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而中国则在自主研发中打开了新出路。 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单一设备的买卖,成为科技领域规则的博弈。中方用行动证明,任何试图卡住别人脖子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拿荷兰作为典型案例,就是要向欧洲乃至全球宣告:科技合作容不得霸权胁迫,更容不得反复无常,失信的代价终将由自己承担。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光刻机战争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到底!拿荷兰祭旗,就是要给欧洲立规矩!中国算是把话挑
【135评论】【119点赞】
宁宁
让ASML破产,关门,中美都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