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闹下去结局是脱钩。中国持续抛美债。中国能从美国买的只有芯片。而美国又不卖给我们。且层层限制我们。我们要美债没有什么用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巨大,从高峰期的1.3万亿美元左右,逐步减持到2025年10月大约7600亿美元。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战略调整。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从2023年开始加速抛售,每月减少数百亿美元。原因简单,美国的美元霸权太稳了,抛售美债最多让美国利率小幅波动,市场情绪起伏,但美联储有能力快速稳定局面。 中国抛债的同时,转向囤积黄金和资源,2025年黄金储备已超2500吨,连续增持超过两年。这反映出中国在分散风险,减少对美元依赖。美债对中国施压效果有限,因为美国经济体量大,吸收冲击的能力强。中国能从美国买的东西越来越少,芯片成了唯一大头,但美国从2018年起就层层限制出口,先是针对华为等企业,后来扩展到整个半导体行业。2022年10月的出口管制规则,禁止先进芯片和设备销售给中国,2023年和2024年多次升级,涵盖AI和量子计算领域。中国半导体产业被迫加速国产化,华为麒麟芯片等产品逐步替代进口。 脱钩的结局对中美都带来挑战,但现实贸易额显示联系紧密。2024年中美贸易总额达约6600亿美元,2025年前9个月已超5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强劲,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供应链,比如苹果和特斯拉的生产链条。芯片限制让美国公司损失惨重,英伟达等企业对华营收占比高达20%以上,如果彻底断供,美国半导体产业链会先崩。 特朗普上台后,推动更多关税,从2018年的钢铝关税起步,到2025年的全面管制,税率最高达25%。但企业反馈强烈,高管们抱怨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中国减持美债的节奏控制得当,不是一次性清仓,而是分批操作,避开市场敏感期。这让美国在谈判时更谨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与30多个国家签订本币结算协议,跨境支付占比从2%升到15%。这直接挑战美元地位,美国财政部多次表达担忧,称这会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稳定。 美国不卖芯片给我们,层层限制从技术到投资全覆盖。2025年,美国商务部新增规则,禁止任何含美科技的产品出口中国,即便第三方国家制造也不行。这逼中国企业转向欧洲和亚洲供应商,台积电和三星等公司成为备选,但它们也受美国压力影响。中国能从美国买的只有芯片这句话有点夸张,其实农产品和飞机也占份额,但芯片占比突出,2024年进口额超4000亿美元。 现在美国卡脖子,中国自研芯片产量翻倍,14纳米以下工艺逐步突破。美债对中国没啥用,因为抛售不会让美国崩溃,只会让中国资金更灵活,转投黄金和一带一路项目。2025年,中国黄金进口量创纪录,储备增长率全球领先。这不是对抗,而是自保策略。美国着急,因为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动摇,全球贸易中人民币使用率上升,减少了对美债需求。脱钩本质上是政治化经济,但双边依赖深,彻底分离代价高,世界银行估计全球GDP会降5%以上。 中国持续抛美债的背景是中美对抗升级。2018年贸易战开打,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对等回应。特朗普时期,关税覆盖5000亿美元商品,拜登延续并加强科技管制。2025年特朗普回归,推动“美国优先”政策,进一步限制中国投资美国科技公司。中国持债减少不是秘密,美联储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抛售超2000亿美元。抛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全球领先。 芯片限制层层加码,从实体清单到投资审查,美国将数百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结果是中国科技自主化加速,中芯国际等公司扩产,7纳米芯片量产化。美债对中国压力有限,美国能通过印钞和吸引外资消化冲击。两国闹下去,脱钩风险增大,但贸易数据表明,2025年中美供应链仍高度整合,美国通胀压力因关税上升而加剧,企业转向越南等国,但成本更高。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