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法新社报道:“美国务卿鲁比奥周四称,中国制裁韩国造船巨头韩华海洋旗

菲菲谈国际 2025-10-19 17:01:18

10月17日,法新社报道:“美国务卿鲁比奥周四称,中国制裁韩国造船巨头韩华海洋旗下五家美国子公司,意在破坏韩美合作、胁迫韩国,此前中国商务部,为反制美国301调查,将上述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指其协助美政府对中国海事等行业采取措施,被制裁企业含负责美军舰修理及液化天然气船建造的韩华费城造船厂。

2025年10月14日美东时间,美国政府以“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正式启动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最终措施。

这项依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发起的调查,本质是单边主义工具,其核心诉求是要求中国开放造船市场、降低关税,并限制国有资本在相关领域的布局。美国商务部声称,中国造船业通过政府补贴获得“非对称优势”,导致美国船厂订单流失,海军舰艇维修能力萎缩。

但数据揭示了另一面真相:美国船厂建造一艘LNG运输船需耗时5年,而韩国现代重工仅需17个月,中国船企则将周期压缩至14个月。

这种效率差距并非源自补贴,而是源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从特种钢材冶炼到智能焊接系统,再到全球最大的船员培训体系,中国造船业已形成“设计-建造-运维”的全闭环。

反观美国,自1980年代造船业外迁后,本土船厂仅剩6家,且80%的订单依赖军方,民用市场几乎被中韩企业垄断。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韩华海洋,其美国子公司在此次博弈中扮演了复杂角色。这家前身为大宇造船的韩国巨头,2023年完成对美国费城造船厂的收购,成为首个打入美国军工造船领域的亚洲企业。

其旗下五家美国子公司中,Hanwha Philly Shipyard负责美军“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的维修,HS USA Holdings则掌控着LNG船核心模块的建造技术——这些业务直接关联美国能源安全与海军战略。

中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韩华美国子公司不仅为301调查提供数据支持,还参与起草了针对中国船企的“技术壁垒清单”。例如,其提议将“船舶自动化系统源代码审查”纳入贸易条款,试图通过技术脱钩削弱中国造船业的智能化优势。

更耐人寻味的是,韩华在2024年退出中国合资企业后,立即与美国海军签署了价值12亿美元的舰艇维护合同,这种“断华联美”的转向,被视为其战略押注的明确信号。

中国反制措施的精准性,体现在对美国软肋的把握上。被列入清单的五家韩华子公司,虽在美业务规模有限,但掌控着关键技术节点:费城造船厂是美国东海岸唯一能维修核动力航母的民用船厂,其停工将直接影响美军“印太战略”的舰艇部署。

而LNG船建造能力的封锁,则可能推高美国能源出口成本——目前美国LNG出口量的35%依赖中国制造或技术支持的船舶。

从法律层面看,中国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的禁令,直接切断了这些企业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例如,韩华费城船厂维修美军舰时使用的特种钢材,60%来自中国宝武集团;其LNG船液货舱的殷瓦钢,全球仅中国沪东中华与法国GTT公司能生产。

制裁生效后,这些企业要么寻找替代供应商(成本增加40%以上),要么面临项目延期——而美军舰艇每滞港一天,损失高达200万美元。

这场制裁的深层影响,在于揭示了高端制造业的“国家安全属性”。当韩华股价在制裁后单日暴跌8%,市场真正恐慌的并非商业损失,而是产业格局的不可逆变化:美国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重建造船业,但缺乏30年积累的技工队伍与配套产业。

韩国企业押注美国市场,却可能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船舶订单国;而中国则在用行动证明,全产业链控制力才是应对技术封锁的核心筹码。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05年,日本三菱船厂建造的战列舰决定了日俄战争走向;2025年,太平洋两岸的船坞再次成为国力较量的前沿。当鲁比奥指责中国“胁迫”时,或许更应反思:是谁在推动产业链“阵营化”?又是谁在真正破坏全球贸易的基石?

这场风波远未结束。随着美国大选临近,造船业可能成为两党争夺的“安全牌”,而中韩企业的博弈也将持续升级。大家如何看待这场产业战争中的企业角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112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