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为有窃疾矣”:那个深夜“拿”快递点的体面人 咱们身边大概都有这种人:平时看着挺正常,有正经工作,待人接物也体面,可偏偏就有个改不掉的“手痒”毛病。老祖宗孟子一句话就点透了——“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后面还有一句,放在今天这位上海吴某身上,简直是严丝合缝:“必为有窃疾矣。” 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干出偷鸡摸狗的事,多半是心里头得了种“爱偷”的毛病。 新闻里这位吴某,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像是为生活所迫。可他偏偏对偷快递着了迷,把小区快递点当成了自家的“自助超市”。深更半夜,凌晨时分,他穿着得体,气定神闲地去“精挑细选”。那模样,连监控看着都像个正常取件的人。你说他图个啥? 偷来的东西,真那么值钱吗?恐怕不是。他自己也懊悔,说是“贪心作祟”,第一次得手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路过快递点就按捺不住冲动。一个平日买菜都要讨价还价的“省钱达人”,却在偷窃这种行为里,找到了一种畸形的“购物自由”。 这恰恰点明了“窃疾”的核心——它往往不是源于贫穷,而是源于心理的失衡与某种成瘾性的快感。 第一次得手,心里可能“咯噔”一下,有点害怕,但更多的是一种“占了便宜”的刺激。这种刺激感会像钩子一样钩住你,让你想着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行为就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痼疾。到后来,他甚至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需要那个物品,还是仅仅迷恋那种“不劳而获”的瞬间。 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些案例,有人家里什么都不缺,却偏偏喜欢在超市里顺走些不值钱的小东西。他们图的不是东西本身,就是控制不住那种冲动。这种“病”,外人看来难以理解,觉得“至于吗?”,但对身处其中的人,就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着走。 所以,别看偷个快递案值可能不大,但这行为背后的心理苗头,非常危险。它像一堵墙上的第一道裂缝,如果不及早修补,裂缝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导致人生的崩塌。吴某这次被抓,看似是倒霉,但从长远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是在他滑向更深渊之前,一次强制性的、疼痛的“刹车”。 老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小恶”,指的不只是对他人造成的损失,更是对自己内心堤坝的侵蚀。一次两次的“顺手牵羊”,会慢慢磨掉你对规则的基本敬畏,会让你习惯于用侥幸心理来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吴某的故事,给咱们每个人都提了个醒:得时常检视一下自己心里,有没有藏着这种小小的“疾”。它不一定是偷窃,可能是任何你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坏习惯。及时察觉,把它摁灭在苗头里,才能避免有一天,我们也成了那个在深夜的月光下,被内心“窃疾”驱使着,走向歧途的“体面人”。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某小区,快递小哥去送快递,保安拦着不让进,快递小哥一气之下把快递都堆到小区门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