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人民日报为何会夸于和伟了 不是因为他演技好,也不是因为他帅 更不是因为他

繁华已落尽 2025-10-19 03:13:36

终于明白人民日报为何会夸于和伟了 不是因为他演技好,也不是因为他帅 更不是因为他的家世背景,而是因为 ​他真的浑身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啊 ​于和伟这次真的是用扫墓来做杀青仪式了!大结局当天,于和伟去扫墓。 吴石将军墓前,于和伟深深鞠躬后轻声说道:“吴石将军,您的名字有人知晓。”这句简单却有力的话,近日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十月的北京福田公墓,层叠的鲜花形成了一道高约一米、长约五米的鲜花墙。这不是普通的影视宣传,而是《沉默的荣耀》剧组一场特殊的“杀青仪式”——于和伟带着剧中角色走进现实,向革命先烈吴石将军献上敬意。 作为国家安全部常态化开展隐蔽战线英烈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次缅怀活动有着特殊意义。国安干警整齐列队、神情肃穆,与《沉默的荣耀》监制、吴石饰演者于和伟,导演杨亚洲等主创团队一起,向长眠于此的吴石烈士与夫人王碧奎献花。 《沉默的荣耀》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改编自真实历史。吴石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却从国民党心脏送出大量核心情报。他1950年在台湾牺牲,直至1973年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总编剧卢敏谈及创作初衷时表示:“我写这部剧是为了表现吴石和朱枫等革命者高洁的灵魂。”她曾站在西山无名英雄雕像前思索:这些人原本都有很好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为何选择走上这条光荣而孤独的路? 最终她在史料中找到了答案——“吴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心系天下苍生”。他对国民党政府“只有派系斗争,心中无人民”感到失望,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中国带来和平、繁荣和富强。 于和伟不仅是主演,还担任了该剧的监制。总编剧卢敏透露,他在剧组经常给自己减戏,给其他演员加戏。他说:“一部好戏是每个演员的戏都好。” 白天拍戏,晚上与剧组开会修改剧本,于和伟常常工作到凌晨甚至清晨五点半。他将对情感戏的深层次开掘和调整,将容易引发观众情绪共鸣的剧情细节放大、撑开。 这种敬业精神并非一日之功。在《人民日报》的采访中,于和伟曾分享过他的创作理念:“塑造人物和创作,它的功课在戏外。” 为了演好《我是刑警》,他深入基层与真实的刑警们聊天,观察他们的反应,发现他们的柔软。 吴石烈士的一生令人动容。他赴台前将长子留在南京,毅然前往危机四伏的台湾。在狱中他遭受各种酷刑,一只眼睛因此失明。 1950年6月10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被押赴刑场。面对死亡,吴石从容自若,留下最后的诗作:“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吴石的孙女吴红看到电视剧热播后感慨:“希望年轻一代记住他们的故事,砥砺前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于和伟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对一切的赞誉,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我觉得有压力就干不了这活。”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好”并不能成就一部作品的“好”,好作品一定是故事、节奏、表演多方面的和谐统一。 在他看来,演员的责任在于“自信地向世界讲述我们的故事”。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告诉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善良、我们的悲悯、我们的坚韧、我们的乐观。” 从《我是刑警》中的秦川,到《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再到如今的吴石将军,于和伟始终在用角色传递着正能量,用表演讲述中国故事。 当大多数演员满足于热搜和流量时,于和伟选择在剧集收官之日走进墓园,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对角色的告别。这一刻,演员与英雄在时空中交汇,艺术与现实完美融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1
繁华已落尽

繁华已落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