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外长要求中国释放桂敏海,中方明确表态 2025年10月16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与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举行会晤,原本为中瑞关系回暖提供了契机。 然而,斯蒂纳加德次日竟在社交媒体炒作所谓“桂敏海被剥夺自由满10周年”,再次暴露瑞典政府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粗暴干涉。 这一行为不仅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更揭开了桂敏海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操弄与法律博弈。 桂敏海,这位1996年加入瑞典国籍的香港书商,在2018年主动申请恢复中国国籍并获批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被批准恢复国籍者必须放弃外国国籍。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桂敏海自2018年起已不再是瑞典公民。 但瑞典政府却以“未收到其撤销瑞典国籍申请”为由,持续索要领事保护权。 这种无视中国法律程序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公然挑战。正如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的:“桂敏海案件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指手画脚。” 2003年,他在宁波醉驾撞死大学生,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但他在缓刑期间冒用他人身份偷渡出境,逃避法律制裁长达11年。 2015年回国自首后,他因交通肇事罪入狱服刑,2017年刑满释放。 然而,桂敏海并未悬崖勒马。 2018年1月,他在两名瑞典外交官护送下携带国家秘密资料潜逃北京,被中国警方当场抓获。经法院审理查明,其行为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这一判决不仅有完整的证据链支撑,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1条的规定。 2018年瑞典大选期间,时任外长瓦尔斯特伦多次借题发挥,将桂敏海包装成“人权受害者”,试图为执政党捞取政治资本。 更讽刺的是,瑞典外交官竟在明知桂敏海有未结案件的情况下,教唆其以“看病”为名潜逃,并伪造“渐冻症”病情制造舆论。 桂敏海本人在狱中写给瑞典大使的信中,揭露了这一荒诞操作:“你们把我推到风口浪尖,既是对我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也使我成了你们的棋子。”他甚至直言,瑞典政府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再次入狱”。 这种“受害人反指施害者”的戏剧性反转,彻底戳破了瑞典“人权卫士”的虚伪面具。 从外交部的严正交涉到法院的公开审判,中方用法律事实构筑起捍卫主权的坚实壁垒,桂敏海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全程严格遵循中国法律,其辩护权、健康权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中国多次召见瑞典驻华使节,明确要求停止干涉内政。 2018年瑞典前驻华大使林戴安因擅自与桂敏海家属接触,甚至被瑞典检方以“擅自与外国势力协商”起诉。 值得关注的是,中瑞经贸合作并未因政治摩擦停滞。 2025年5月,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与瑞典财政国务秘书莉尔亚举行会谈,双方就深化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这表明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原则,但在主权问题上绝不含糊。 近年来,境外势力加大对中国的渗透力度,通过收买、策反等手段窃取国家机密,桂敏海正是利用书商身份,将拼凑的谣言包装成“内部消息”,通过非法渠道提供给境外机构。 桂敏海的判决不仅是对其个人的惩戒,更是对潜在违法者的有力震慑,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在中国土地上违法犯罪,无论国籍身份,都必须接受法律制裁。” 法律正义不容政治绑架 桂敏海案件的本质,是瑞典政府试图通过司法干预抹黑中国形象,而中国则以法治手段捍卫国家主权。 从2015年自首到2025年刑期过半,桂敏海的命运始终与法律尊严紧密相连,瑞典若真想改善双边关系,就应立即停止政治操弄,尊重中国司法独立。 正如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的:“中瑞关系能否回暖,取决于瑞典是否真正践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在法治与主权的天平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和中国合作,瑞典承诺毫无疑问,这一次瑞典访华取得了巨大成功,双方取得了多个共识
【1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