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10月17日报道,特朗普方面宣布,已经重新提交对《纽约时报》的诽谤诉讼,要索赔150亿美元。 特朗普法律团队此次诉状较2020年版本有重大升级。其核心论点从传统的"报道失实"转向更具攻击性的"商业诽谤",援引的不是通常的诽谤法,而是《证券交易法》的反欺诈条款。这种法律武器的转换,意在突破传统媒体诉讼中"实际恶意"原则的保护屏障。 更关键的是索赔金额的计算方式。150亿美元的依据是特朗普声称的"品牌价值损失",其团队聘请的评估机构声称,相关报道导致特朗普集团品牌价值从2024年的450亿美元降至300亿美元。 但这种评估方法在法学界引发巨大争议,哈佛法学院教授特里布称之为"将名誉权商品化的危险尝试"。 特朗普团队显然希望用法律行动干扰媒体运营,同时为自己造势。更微妙的是,此时联邦最高法院正处于休庭期,避免了立即介入的可能。 此案本质是第一修正案边界的最新测试。《纽约时报》律师团队立即援引"实际恶意"标准,即需证明媒体明知信息虚假仍故意发布。这个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确立的原则,一直是美国媒体业的护身符。 但特朗普团队试图引入新论点: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享有的特权应重新评估。其诉状强调,《纽约时报》在X平台的推送算法放大了报道影响,这种"算法放大效应"应承担更高法律责任。这个新颖论点可能成为案件胜负手。 此案已引发媒体行业地震。华尔街日报母公司新闻集团紧急召开董事会,评估类似诉讼风险。CNN母公司华纳兄弟探索频道股价当日下跌3.2%,反映市场对媒体诉讼风险的担忧。更深远的是地方报纸的恐慌,美国报业协会声明称"这种天价索赔将扼杀地方新闻"。 但也有一些媒体逆势而动。福克斯新闻宣布扩大法律辩护基金规模,准备应对可能诉讼。这种阵营分化,折射出美国媒体业的政治割裂已达临界点。 美国历史上总统起诉媒体案例寥寥可数。最近似的是1971年尼克松政府试图阻止五角大楼文件发布,但最终败诉。特朗普策略的不同在于,他作为前总统和可能候选人发起诉讼,这种身份特殊性可能影响法官裁决。 更值得玩味的是社会语境变化。1970年代美国媒体公信力达68%,而今已跌至26%。这种信任危机,可能使陪审团更倾向质疑媒体行为。但风险在于,若法院过度限制媒体,可能触发宪法危机。 此案正被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迅速评论称"美国言论自由的双标暴露无遗",中国官方媒体则警示"西方媒体特权终结论"。这种国际反应,反映各国对美式言论自由模式的重新评估。 更实际的是法律外溢效应,英国《每日邮报》已暂停部分美国报道,担心跨境诉讼风险。澳大利亚议会甚至讨论修订媒体法,预防美国式天价索赔案在本国重演。 特朗普集团债券价格在诉讼消息传出后波动加剧,其2028年到期债券收益率飙升85个基点。更严重的是保险市场,媒体责任保险费率预计上涨30%,中小媒体可能无力承担。 但也有一些资本暗中喝彩,对冲基金大鳄阿克曼公开支持诉讼,称"媒体问责时代来临"。这种资本分化,反映美国精英阶层对媒体角色认知的深刻分裂。 此案凸显了传统诽谤法在数字时代的适用困境。《纽约时报》诉状中提到的报道,其实在印刷版仅占3个版面,但在社交媒体获得280万次分享。这种传播规模差异,是否应该影响责任认定,将成为法庭辩论焦点。 更复杂的是人工智能因素,《纽约时报》采用AI辅助事实核查系统,特朗普团队指控该算法存在"系统性偏见"。这种技术层面的争论,可能开创算法问责的司法先例。 此案法官任命背景引发关注。纽约南区联邦法院的法官由特朗普任命的占42%,但本案主审法官却是奥巴马任命的托雷斯。这种司法背景,可能影响案件走向。 更深层的是社会分裂,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78%的共和党支持者认为媒体"经常造假",而民主党支持者该比例仅23%。这种认知鸿沟,使任何判决都难获社会共识。 2026年1月将举行初步听证会,3月证据开示阶段可能曝光内部邮件,6月可能迎来陪审团遴选。这三个节点将决定诉讼态势。 特别要关注最高法院态度。若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其6:3的保守派优势可能改变媒体法律环境。 150亿美元索赔案表面是法律纠纷,实则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全面压力测试。当国家领导人将司法系统变为政治战场时,受损的不仅是媒体自由,更是整个治理体系的公信力。 历史将记住,在2025年这个多事之秋,美国不是在法庭上解决政治分歧,而是在政治中解决法庭分歧。这种错位,可能成为民主衰退的转折点。 读者们,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特朗普重新提交对《纽约时报》150亿美元诽谤诉讼 2025-10-17 21:43·央视新闻
据央视新闻10月17日报道,特朗普方面宣布,已经重新提交对《纽约时报》的诽谤诉讼
红楼背疏影
2025-10-18 11:19:25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