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宣布,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将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现货交易中的30%改为人民币结算,成功压低了铁矿石价格。 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这些年在采购上其实一直有点 “被动”。 就拿数据说话,每年国内钢铁企业要进口的铁矿石差不多得 11 亿吨,其中近四分之一都来自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 以前不管价格怎么涨,咱都得拿着美元去买,定价权攥在人家三大矿商手里,有时候一吨矿从 80 美元涨到 140 美元,国内钢企的利润直接就被啃掉一大块,还得额外扛着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 10 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突然放出消息:要求国内所有买家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 这步棋一落,全球矿圈都炸了锅。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咱为了夺回定价权、推人民币国际化下的一盘大棋。 要知道,过去十几年,铁矿石定价基本是 “别人说了算”。 必和必拓、力拓这些澳洲矿商,长期用美元结算绑定全球贸易,价格说涨就涨。 国内钢企那会儿只能硬扛,因为除了买他们的矿,短期内没太多替代选项,而且美元结算的规矩没人敢破 —— 毕竟以前谁要是提用人民币,矿商那边直接就说 “没得谈”。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这次敢按下暂停键,其实是有备而来。 一方面,咱这两年一直在拓宽铁矿来源,从巴西淡水河谷的进口量加了 15%,还从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拉了第一条运输专线。 2025 年上半年已经能供应 5000 万吨,虽然比必和必拓的量少,但至少不用再 “一棵树上吊死”。 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结算基础已经比以前扎实多了 —— 之前石油、稀土的人民币结算占比都超过了 20%,连巴西的大豆都有 10% 用人民币付,铁矿石这边其实早该跟上了。 必和必拓那边一开始还想硬撑,毕竟它对中国的出口占了自己总销量的 65%,要是真丢了中国市场,库存堆得能压垮现金流。 但刚硬了几天,它就发现不对劲了:国内钢企真的不买美元计价的矿了,转而从淡水河谷订了更多人民币结算的货,甚至有几家大厂还跟俄罗斯的矿企签了长期协议。 更让必和必拓慌的是,力拓偷偷跟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接触,说愿意试点 25% 的人民币结算 —— 要是再不表态,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得被抢。 必和必拓终于松口,宣布从第四季度开始,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现货交易里,30% 改成人民币结算。 这消息一出来,铁矿石价格直接从之前的 125 美元 / 吨跌到了 102 美元 / 吨,每吨降了 23 美元。 别小看这 23 美元,按国内每年从必和必拓进口 2.5 亿吨铁矿石算,光这一项,国内钢企每年就能少花 57.5 亿美元,差不多 400 亿人民币。 这些钱省下来,能让很多中小钢企把环保设备再升级一轮,或者研发更高级的特种钢。 必和必拓这步妥协,其实是算清了账。它要是不接受人民币结算,中国买家完全可以把订单转给别人。 必和必拓要是硬扛,最后损失的肯定是自己的市场份额,毕竟它 2024 年的净利润里,有 40% 都来自中国市场,真丢不起。 说到底,这次铁矿博弈不是一次 “零和博弈”,而是全球贸易规则慢慢变灵活的信号。 中国作为最大买家,终于有底气在定价和结算上争取主动权;必和必拓作为卖家,也认清了 “跟着市场走” 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