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没上过军校,到底从哪学的打仗?今天看到一个教授的回答,他说:毛主席会打仗并不是因为什么天赋,什么孙子兵法,而是两个字,智慧。 毛主席没上过军校,到底从哪学的打仗?这问题估计不少人都琢磨过,毕竟他没受过一天正规军事训练,却能带着装备落后、人数不足的队伍,从井冈山一路打到北京,硬生生打出个新中国,这本事实在让人费解。今天看到一位教授的回答,算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不是靠什么天生的军事天赋,也不是死啃《孙子兵法》啃出来的,关键就俩字——智慧。 这智慧可不是玄乎的空谈,而是真真切切从中国的土地里“长”出来的。早年闹革命的时候,不少人都盯着大城市,一门心思想学苏俄搞城市暴动,觉得拿下中心城市就能定乾坤。 可毛主席不一样,他带着人往乡下跑,钻山沟、建根据地。有人骂他“土”,不懂正规战法,可他心里门儿清:当时的中国,九成以上的人都在农村,敌人的主力全堆在城里,农村才是他们的薄弱环节,也是革命能扎根的土壤。 秋收起义打了败仗后,他果断带着残部转向井冈山,这一步棋看着险,实则是摸准了中国国情的要害——与其在敌人的优势地盘上硬碰硬,不如到自己的“地盘”上积蓄力量。这哪是瞎闯?分明是看清本质后的精准发力。 而且这智慧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全是在实战里磨出来的。红军刚成立那阵儿,枪少弹缺,士兵大多是农民,连正规队列都走不齐,跟国民党的正规军比,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可毛主席从没让部队跟敌人拼装备、拼人数,反而琢磨出一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就拿反围剿来说,敌人几十万大军压过来,他不跟人摆开阵势硬扛,而是带着队伍绕圈子,等敌人被拖得人困马乏、补给跟不上了,再瞅准机会打伏击。 第四次反围剿前,他一度被剥夺指挥权,部队硬打硬拼,损失惨重;后来他重新掌舵,立马用老办法扭转战局,打了好几个漂亮的歼灭战。这法子看着“不正规”,却比任何军校教材都管用,因为它完全贴合红军的实际情况。 更厉害的是,他能看透战争的根子不在战场,而在人心。别人打仗只盯着兵力、武器,他却一门心思搞群众工作。在根据地,他领着红军分田地、建政权,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老百姓自然把红军当成自己人。 打仗时,乡亲们送粮食、当向导、抬担架,甚至直接参军,红军就像扎了根的树,越打人越多。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论持久战”,说这场仗要靠“兵民是胜利之本”,不是靠哪几场硬仗就能赢的。 后来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全是老百姓发明的土办法,却把日本侵略者搅得坐立难安。这可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把战争变成了全体人民的事业,这种对人心的把握,比任何军事技巧都更有力量。 他的智慧还藏在“不固执”里,从来不会一条道走到黑。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当时红军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眼看就要被包饺子,毛主席却带着队伍在赤水河上来回穿插,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把敌人的部署搅得稀烂。 敌人以为红军要东渡,赶紧调兵拦截,结果红军突然西折;等敌人往西赶,红军又趁虚北上,硬是从层层包围里钻了出来。这不是靠运气,而是每一步都盯着敌人的动向、地形的特点和自己的实力,随时调整策略。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慌了神,要么硬冲要么投降,可他总能在乱局里找到破局的关键。 再说那本被人传得神乎其神的《孙子兵法》,毛主席确实读过,但从没照本宣科。他说过,古代兵法有用,但得跟现在的实际结合。比如《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他就转化成游击战里的“声东击西”;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就要求部队走到哪都要做调查,摸清当地的敌情、民情。 可要是情况变了,老办法不管用了,他立马就换。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兵力装备上来了,他就果断提出“十大军事原则”,转打大规模歼灭战,不再局限于游击战。这种“活学活用”,才是真智慧,比死记硬背兵法条文强百倍。 说到底,毛主席的打仗本事,从来不是来自某个学校或某本书。他的眼睛始终盯着中国的土地和人民,脑子始终跟着战场的实际情况转,把国情、民心、实战经验拧成了一股绳。那些看似神来之笔的决策,其实都是看透本质后的必然选择。 就像那位教授说的,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兵法万能,而是那股能扎根现实、洞察要害的智慧,这才是他最厉害的“打仗秘籍”。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