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终于把乌军后勤桥梁炸断了!10月16日,乌军后勤大桥和浮桥彻底被炸毁了,这座横跨北顿涅茨河的桥梁,被俄军炸了两次!过程非常尴尬,使用了多枚三吨重的航空炸弹,都没能将乌军架设的浮桥炸毁! 前两次,俄军扛着三吨重的FAB-3000航空炸弹往上怼,结果浮桥跟焊了钢筋似的愣是没断;第三次换了个500公斤的FAB-500,“轰”一下就给炸瘫了。这事儿也告诉大家,一个现代战争的硬道理——不是炸弹越沉越管用,找对路子精准打击才是真本事。 先说说,那三吨重的FAB-3000,这玩意儿光战斗部就快两吨,爆炸的时候24米内啥生物都留不下,167米外都能震得人脑壳疼,按说炸个浮桥跟捏碎饼干似的。可前两次轰炸完,乌军那浮桥居然还能走车,你说尴尬不尴尬? 其实,问题出俩地方:一是精度不够,这FAB-3000虽然加了制导套件,能打80公里远,但早期改造的版本准头不算顶好,浮桥也就十几米宽,炸弹只要偏个几米,那股子炸劲儿就被河水和桥面给卸了;二是乌军那浮桥太会“扛造”,不是二战时候的木排子,是模块化的机动玩意儿,模块自己能在水上跑,拼起来能扛几十吨的坦克,而且是“软乎乎”的柔性结构,冲击波过来它能形变缓冲,跟用拳头打弹簧似的,力气全白费了。 吃了前两次的亏,俄军这次总算换了思路。第三次用的FAB-500,虽然重量只有之前的六分之一,可制导系统升级了,装了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的UMPK套件,还有尾翼稳定器,就跟给炸弹装了“导航仪”和“平衡杆”似的,从苏-34战斗轰炸机上扔下来,在乌军防空圈外40多公里就能投弹,炸弹自己能滑翔着找目标,误差就几米。而且这次俄军先派无人机抵近侦察,把浮桥的精确位置、模块连接处这些弱点摸得门儿清,一炸就炸在最要命的地方,桥面直接散架,想修都难。 别小看这一座桥,它可是乌军的“生命线”——横跨北顿涅茨河,一头连斯洛维扬斯克,一头连红利曼,乌军在红利曼的部队,弹药、粮食、还有受伤的士兵往后送,全靠这座桥。现在桥断了,后勤彻底瘫痪,想绕路走陆路得多花三天,用小船运那点东西,连前线塞牙缝都不够。 事实上,这招其实早有例子,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就是因为铁路桥被炸毁,装甲部队没油没弹,最后崩盘了。现在俄军这是把老战术玩出了新花样,不跟乌军硬拼火力,专掐后勤的脖子,这一下红利曼的乌军麻烦大了。 当然,这三次炸桥也暴露了不少事儿。先说俄军,一开始用FAB-3000,可能是因为精准制导的FAB-500产能没跟上,只能先用“笨办法”,但吃了亏之后能快速调整,换弹、搞侦察,说明俄军的战时适应能力还真不弱。现在FAB-500一个月能造几千枚,苏-34一次能挂4枚,对付这种关键目标足够用了。 再说乌军,能在几小时内架起这么抗炸的浮桥,工程保障能力确实强,之前炸克里米亚大桥的时候,他们连水下无人机都用上了,精准炸桥墩。可再强的防御也架不住找对弱点的精准打击,这次浮桥断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桥一断,乌军就俩选择:要么冒险再架一座新浮桥,可俄军肯定盯着呢,FAB-500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本事,再架大概率还是被炸;要么就得收缩防线,把红利曼的部队往后撤,那俄军就能趁机扩大战果,把北顿涅茨河这边的阵地稳住。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可能影响西方对乌军援的心思——西方一直给乌军送“海马斯”火箭弹这种精准武器,可俄军用改造的老炸弹,花小钱办大事,照样能压制乌军。西方说不定得琢磨琢磨,再这么援下去,性价比到底值不值。 其实这三次炸桥的事儿,把现代战争的逻辑讲得明明白白:不是谁的炸弹更重、火力更猛就能赢,而是谁更懂“精准”二字。俄军从“大力出奇迹”到“精准要你命”,不光是换了个炸弹,更是战术思路的升级。对乌军来说,这次得好好想想,以后怎么给浮桥加防护,怎么躲精准打击;对其他国家来说,也得琢磨琢磨,以后打仗是不是不用非得堆高精尖武器,把普通弹药改造成精准的,照样能攥紧主动权。 而且这事儿还有不少值得唠的点——乌军要是下次架桥,会不会加层反侦察的伪装?俄军会不会再给FAB-500升级制导,让它更准?还有西方,要是真觉得援乌不划算,会不会悄悄减物资?毕竟战场这东西,牵一发动全身,一座桥的得失,说不定就能影响后续整个北顿涅茨河的战局走向。你们觉得乌军接下来会咋选?是硬着头皮架新桥,还是认怂往后撤?
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州征兵中心所试行的乌军部队直接上街参与征兵的模式出师不利:当地执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