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条件更好,带着你的孩子移民美国吧!”这是我国医学专家吴天一前往美国与家人团

阿皮历史库 2025-10-17 11:02:03

“美国条件更好,带着你的孩子移民美国吧!”这是我国医学专家吴天一前往美国与家人团聚时,他的妹妹提出的诱惑,当时美国的一所大学为了留下这位中国的人才,也开出了丰厚的条件。然而吴天一的回答却让他的妹妹和父母失望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一顿团圆饭桌上飘着饭菜的香气。     刚跨越重洋与家人相聚的吴天一,听着妹妹反复说起美国的好,从宽敞的住房到顶尖的科研设备,再到孩子能享有的优质教育,末了说道:“带着你的孩子移民美国吧”。     没过几天,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邀约也递了过来,独立实验室、丰厚薪水,连妻子和孩子的身份问题都能一并解决,对方甚至说只要他开口,任何条件都能谈。     父母也在一旁劝说,盼着一家人能长久团聚,晚年有个照应。     可吴天一的回应,终究让妹妹愣住了,让父母叹了口气,红了眼圈。     1958年,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吴天一响应号召带着妻子来到青海支援建设。     刚到那里,他就亲眼见到了触目惊心的场景:不少内地来的建设者突然倒下,咳嗽不止、呼吸困难,有的没等搞清楚病因就没了性命。     一位志愿军战友临终前的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那句“飞机大炮都没打倒我,却栽在这怪病上”,让他暗下决心要攻克高原病。     那时候的高原医学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就像无人开垦的荒原。     吴天一从零开始,把实验室搬到了牧区。     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跟着牧民的脚步,骑马走遍了青海、西藏、四川的高海拔地区,一天最多要骑六七十里地。     牧民们散居在各地,他常常白天赶路调研,晚上住在单薄的帐房里,零下三十多度的夜里,煮熟的羊肉冻成冰坨,他就用刀割着就着冰碴吃,渴了就讨碗酥油茶。     1979年到1992年,他主持了覆盖十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攒下十几万份临床资料。     调研路上的危险可谓数不胜数,为了和牧民顺畅沟通,精通四种语言的他又学会了藏语,藏族群众渐渐都认识了这个“马背上的好曼巴”,常常在他经过时,捧着热茶在帐篷外等他。     美国高校不知道,他们许诺的顶级设备,吴天一早已用双手“造”过了。     1991年,为了研究高原病治疗,他设计了国内第一个高低压氧舱站。     调试阶段没有志愿者,他就自己钻进去,结果气压骤变击穿了右耳鼓膜,当时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常年的高原紫外线让他患上严重的白内障,长期缺氧让他装上了心脏起搏器,可这些伤病都没拦住他。     他首次提出“成人高原性心脏病”论点,率先发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一点点填补着医学空白。     面对家人的不解,吴天一心里清楚,自己的根早已扎在了高原。     那些他诊治过的上万名藏族群众,那些等着他解决高原病难题的建设者,还有未完成的研究,都在等着他回去。     他不是不爱家人,只是没法放下更需要他的人。     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十四万筑路工人要在海拔四千米以上作业,高原病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他牵头制定防治方案,写了通俗易懂的保健手册发到每个工人手里,还在沿线建了四五个氧舱和三级救援体系。     五年里,他跑遍了所有工地,连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都亲自去指导,最终创造了十四万人无一人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2010年玉树地震,七十二岁的他连夜请战,在余震不断的震区守了七天七夜,救治伤员、总结经验,丝毫没把自己的年纪和伤病放在眼里。     后来,他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认可,命名为“青海标准”,成了全世界通用的医学准则。     他出版了三百四十万字的《吴天一高原医学》,培养了十多名博士和大批医学人才。     2021年,吴天一获颁“七一勋章”,有人问他是否后悔当初没留在美国,他摇摇头,说道:     “我不后悔,每当看到高原上的孩子因为我们的药物重获健康,看到士兵们能安心守边,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27

用户16xxx27

1
2025-10-17 13:48

[赞][赞][赞]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