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新疆迪化监狱里一个戴着镣铐的中年人被临时叫出牢房,他满脸疲惫,以为要被转押,可当他走进办公厅时,却看到王震站在屋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的新疆,寒冬比往年来得更早更凶,乌鲁木齐街头的风能把人吹透,解放军进驻后遇到的第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取暖。 煤矿开不出来,战士们烧光了能烧的东西,每天都有人冻僵在岗位上,王震急得团团转,连夜给北京发电报求援。 地质部长李四光收到消息后只回了七个字:“找煤,找王恒升。”这个名字让王震立刻派人去打听,结果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位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地质学家,此刻正关在迪化监狱里,罪名是“勾结外国”。 王恒升是河北定县人,1919年考进北大理科,后来转到地质系跟着李四光学习,1933年他去瑞士苏黎世大学深造,师从世界知名的岩石学专家。 1937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国内正值抗战爆发,他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职位直接回国,抗战期间他在滇缅公路沿线搞矿产调查,为后方补给立下功劳。 1944年他拖家带口来到新疆当地质调查所所长,带队踏遍天山南北勘测矿产,成了当地地质界的权威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个实打实干事的专家,因为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被扣上帽子,那个年代风云变幻,他和苏联、欧美地质学家互换标本资料的惯常做法,硬生生被当成了“通敌证据”。 1948年他被关进监狱,判了十六年,案卷上甚至写着“死刑待决”四个字。 王震了解情况后直接带着警卫员往监狱跑,一连去了三次,牢房里潮湿阴暗,王恒升脚上戴着镣铐,脚踝磨得流脓,手里还攥着半截铅笔在墙上画地质图。 王震看着眼前这个中年人,听他讲抗战时期在祁连山找矿的经历,讲那些所谓“罪行”的来龙去脉,心里已经有了判断。 机关里的干部们坐不住了,有人说这是政治问题得慎重,有人说要层层请示,开会时屋里吵得不可开交,王震直接一巴掌拍在桌上:“老百姓要冻死了,这算不算政治问题?” 他当场立下军令状,要是王恒升有问题,他亲自戴手铐去北京负责,散会时他扔下一句话:“咱共产党人要是连个读书人都容不下,还谈什么建设新中国?” 50年代初的某一天,迪化监狱里一个戴着镣铐的中年人被临时叫出牢房,他满脸疲惫,以为要被转押,可当他走进办公厅时,却看到王震站在屋里。 将军走上前亲自蹲下身,把他脚上的镣铐解开,又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他披上,王震问他:“你能帮咱们找到煤吗?”王恒升愣了好一会儿,眼眶红了,声音发抖:“迪化南山第三层煤线,能找到。” 就这样,连囚服都没换的王恒升被带出了监狱,他抄起地质锤,领着新组建的队伍直奔六道湾,戈壁滩上风沙漫天,他拖着还没完全恢复的腿一寸寸勘测。 四个月后,第一批乌黑发亮的煤炭从冻土里挖了出来,整整九十万吨,煤运进乌鲁木齐那天,整个城市都沸腾了,老百姓围着煤堆又哭又笑,家家户户的炕头终于有了热气。 王震专门跑到矿上庆贺,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以后谁也不许拿他的过往说事,他是新疆的宝贝。”这句话一出,那些同样因为各种原因被埋没的技术干部陆续解了禁,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王恒升后来带出了一批年轻的地质技术员,不少人成了新疆乃至全国矿业的骨干,他还参与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晚年时王恒升把一张珍藏多年的图纸捐给了博物馆,那是他在监狱土炕上用铅笔头和废纸画的矿层剖面图,纸边上还能看见监狱的编号,他说自己在狱里想的不是能不能出去,而是国家什么时候能用得上自己。 这个故事过去了七十多年,它告诉我们的不只是一段历史,真正的人才从来不怕被埋没,只要有人敢于打破成规,敢于承担责任,再冰冷的镣铐也锁不住知识的力量。 王震用他的魄力和担当,让一个被困在黑暗里的学者重新发光,也让无数老百姓在寒冬里活了下来,这份敢于用人、善于识人的气魄,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地质史话 | 王恒升:世纪老人的地质人生(十六)——中国矿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