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期间,他顺道回家探望母亲。谁知,95岁的母亲,听到30年未见的儿子喊了一声:“娘”后,竟然说不出一句话…… 1988年,南海试验基地的风浪还没平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登上火车,带着疲惫和忐忑踏上回乡的路。 那是他离家的第三十个年头。火车驶进广东的夜,他透过车窗看着一盏盏昏黄的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娘还好吗? 他叫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可在母亲眼里,他只是那个三十岁出门“说好春节就回来”的三儿子。 那一别,就是半生。 当他推开家门时,95岁的老母亲正坐在屋里。 听见有人喊“娘”,她先是愣了下,接着手一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 三十年没见,儿子的脸她几乎认不出了。 黄旭华赶紧上前,一把握住那双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 两人谁也没说话,只有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妈,我回来了。”他哑着嗓子挤出这句话。 母亲摸着他的头发,一边抖一边喃喃:“白了,全白了……” 那一刻,黄旭华忍了三十年的坚强全崩了。 1958年,他接到一纸调令,从此消失在人群中。 那年他才三十出头,结婚不久,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 出发前,他对母亲说:“过年我就回来!” 母亲笑着点头,谁都没想到,这句话成了遥遥无期的承诺。 他参与的是中国最保密的工程之一,核潜艇研制。 那时中国工业一穷二白,连一张完整的设计图都没有。 苏联专家撤走时,把所有资料都烧了,连造潜艇的钢板都轧不出来,更别说核反应堆。 黄旭华带着团队从头摸索,用算盘、计算尺一笔一笔算流体阻力,用掉的草稿纸堆了三卡车。 没有图纸,就靠想,没有样板,就自己造。 最艰难的时候,别人从海外带回两个潜艇玩具模型,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看着那一寸一寸的构造,激动得夜不能寐,原来他们的设计方向是对的。 可是这份事业意味着“消失”。 信不能写,家不能回。家人只知道他在北京工作,连单位名都不能提。 父亲病危时,电报寄到基地,他握着那张纸一夜没睡。 第二天清晨,他朝南方磕了三个头,那是他替自己送的葬。 妻子李世英默默撑起了整个家。 地震时,她一个人抱着孩子逃,煤气罐也是自己扛。 孩子问:“爸爸去哪了?”她笑着说:“爸爸在工作。” 可那工作,她也不知道是什么。 几年后,小女儿调皮地喊他“客人”,他笑了,却在夜里偷偷抹泪。 直到1987年,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在杂志上。 文中那位“黄姓总设计师”的故事让全国人动容,也让广东一位老母亲泪流不止。 她听完女儿念完文章,轻轻叹道:“三儿子在干大事啊。” 那一夜,她把杂志压在枕头底下,一遍一遍摸着封面。 第二年,黄旭华终于回家,母亲早准备好一碗红薯稀饭,两枚荷包蛋,盛得满满的,自己却不动筷。 她只是看着他吃,嘴角微微上扬,那一顿饭,成了他们母子最后的团圆。 临走前,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双布鞋,黑面白底。 妹妹悄悄告诉他:“妈眼睛不好,纳鞋底时针扎到手好几次,非要亲手给你做。” 鞋底有几处深色印迹,那是血渍,黄旭华穿上,竟然正合脚。 很多年后,他回忆起那次探亲,声音哽咽: “母亲一句责怪都没有,她一生没享过福,却懂我。” 此后,他依然隐姓埋名,在岗位上默默干到退休。 等国家给他颁奖、媒体揭开他的身份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人们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而他却淡淡一句:“我只是团队的一员。” 他把所得奖金近两千万元全部捐出去,用于科研与教育。 有人问他:“如果能重来,你还愿意隐姓埋名三十年吗?” 他答:“核潜艇是国之重器,值得我一生守护,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意再来一次。” 黄旭华的一生,是无声的史诗,他没有冲锋陷阵的枪炮声,却用隐忍和奉献撑起中国海防的脊梁。 他守住了祖国的秘密,也守住了心中的信仰。 母亲去世前常逢人就说:“这是我儿子,出息了。”那语气里既有骄傲,也有心疼。 三十年不回家,他把孝变成了守国的方式。 三十年不署名,他把荣耀留给了集体。 有人说他太苦,可他从不觉得。他说:“这世上总得有人为无名而努力。” 如今,南海的深处,潜艇在静静巡航。 浪花拍岸的声音,像极了那一年母亲的叮嘱:“孩子,平安就好!” 黄旭华做到了,他让祖国有了底气,也让世界看见:真正的英雄,从不需要被看见。
中美开战,中国沿海被炸咋整?戴旭上校一句话让大伙安心:中美真打起来,美国能把中国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