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 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大家可能对这位美国参议员并不熟悉,但他在美国政坛上一直以“对华强硬”著称。 过去几年,他多次高调窜访台湾,会见一些岛内政客,发表各种挑衅性言论,妄图在中美关系之间制造矛盾。 他还曾推动过一个极端法案,内容令人瞠目结舌——他主张“凡是在美国遵守中国法律、或与中国机构有合作的人,都应被禁止入境,甚至驱逐出境”。 这类言论在美国国内都引起了不小争议,但他依旧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仿佛是在刻意塑造一个“反华斗士”的形象。 最近,这位参议员又语出惊人。 他在一次听证会上公开宣称:“美国每购买一件中国制造的商品,或者每买一架中国无人机,都是在帮助中国积累力量,用来对付美国。我们必须立法,全面禁止美国采购任何中国产品。” 这种说法听上去气势汹汹,但放在现实中却显得非常可笑。 如果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许美国还能有点底气说这样的话。 那时候,美国本土制造业尚未完全外迁,消费市场上还有大量“Made in USA”的标签。 但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那个时代。 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业在规模、效率、技术和产业配套能力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如今,美国人生活中几乎处处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从他们脚上的运动鞋、厨房里的咖啡机,到超市货架上的家电、文具、灯具,再到工厂使用的机械零部件、芯片封装设备、甚至军工产品中的基础零件,很多都与中国企业密不可分。 根据美方官方贸易数据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长期居高不下,占其进口总额的比例在15%到20%之间。而如果算上那些“绕道”经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再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产品,实际依赖度还要更高。 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不仅便宜,还稳定、可靠。美国企业非常清楚——如果真要全面替代中国供应链,成本至少要翻几倍,供应周期也会被拉长。到头来,受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中国企业,而是美国的普通消费者。 正因如此,美国商界、零售业和制造业内部其实并不支持这种“全面禁购”的提案。 沃尔玛、亚马逊、苹果等大企业都有来自中国的供应体系。尤其是苹果公司,它的整个生产链几乎都在中国完成,从组装、测试到物流分发,如果真照这位参议员说的去做,苹果连一部手机都没法按时上市。 所以,当这位参议员再次高调喊出“禁止购买中国商品”的口号时,更多人只是当成一种政治表演。毕竟在现实世界里,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早已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脱钩谈何容易? 这不是一句口号能改变的事。 当一些议员在国会里高喊“抵制中国”“全面脱钩”的时候,他们有没有认真想过,这样做会给美国自己的产业带来什么后果? 比如,美国中西部那些靠种大豆、玉米谋生的农民——他们的主要出口对象正是中国。 每年成千上万吨的大豆销往中国市场,为美国农业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如果真要全面“切断联系”,那这些农民的产品该卖给谁?难道要让他们把粮食倒进密西西比河? 这分明是在让美国农民“自砍生计”。 更深层的依赖,其实藏在那些普通人平时看不到、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比如稀土材料——这种看似冷门的资源,却是制造电动车电机、导弹制导系统、光学镜头、芯片等高端设备的关键。中国掌握着全球约七成的稀土精炼能力,美国即使有矿,也没有相应的加工体系,一旦供应中断,很多高科技产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原料药(API)。别看药瓶上印的是美国大品牌的名字,里面的核心成分大多来自中国。 这些行业不是一两年能“转移”的。要建立完整的生产链,需要几十年的投入、庞大的基础设施和足够的技术人才。美国要在短期内找到可替代的供应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政治上的“脱钩口号”,最终都会反映在消费者的钱包上。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今年1月的数据测算,如果把一个美国家庭日常消费中原本来自中国的商品——比如衣服、家电、家具、日用品——全部换成“美国制造”,那么生活成本将暴涨。 换句话说,普通家庭每年光生活开支就得多花出上万美元。 这种情况历史上不是没出现过。 过去几十年,美国也多次尝试“制造业回流”或者“本地生产优先”,结果都是昙花一现。 每一次试图强行脱离全球供应链,最终都因为物价飙升、企业利润下滑、民众怨声载道而不得不放弃。 所以,那些喊着“抵制中国”的口号听起来像是在保卫国家利益,但本质上是在让美国消费者为政治姿态买单。这笔昂贵的“爱国税”,到头来没有多少人愿意掏。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是看它有没有勇气通过伤害自己来孤立世界,而是看它能否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共生时代的法则。 强行切割,只会让那柄回旋镖,更快、更准地击中自己。
彭博社:特朗普宣布与中国进入贸易战!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周三表示,美国与中国已经陷
【12评论】【10点赞】
子丑寅
他不反华,也站不到哪个地方逼逼。
倪志
做好脱购准备,西方国家啥都做的出来
与时俱进
不买中国产品连他自己都做不到,还胡说八道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