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严重过剩,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了,50后不喝了,60后喝不动了,70后不敢喝了,80后没钱喝了,90后没人喝了,00后给钱都不喝,10后家里酒卖不出,白酒行业面临大改革了,毕竟,00后连茅台冰淇淋都嫌腻,谁还愿意为“老味道”买单? 观察发现,现在白酒各代人都不爱喝了。不过说心里话,与其说白酒不行了,不如说那个靠“老味道”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全新的变革早就在悄悄发生。 各位在生活中确实也能看出明显的代际变化,现在50后不是不想喝,只是年纪到了,身体机能跟不上,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控酒,加上现在健康观念普及,没必要再硬撑着喝。 60后同理,喝了大半辈子,肠胃肝肾都有损耗,想喝也力不从心,顶多偶尔抿两口意思一下。 70后正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不敢出一点健康问题,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90后酒精性肝病发病率是70后的3倍,所以酒桌上能推就推,实在躲不过也只喝一点点。 80后其实对白酒不排斥,商务宴请、家庭聚会都少不了,但现在生活压力大,房贷车贷孩子教育哪样都要钱,高端白酒动辄几千块一瓶,实在是消费不起啊,次高端的酒也要掂量掂量,不是没钱喝,是没闲钱喝。 那白酒生产是不是过剩了?国家统计局数据表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产量是414.5万千升,比前一年还下降了1.8%,可有意思的是,产量在降,头部酒企反而在砸大钱搞技改扩产能。 贵州茅台光3万吨酱香系列酒的技改项目加上配套设施,预算总金额就超过450亿,2024年一年就追加了35亿,新增的基酒产能都在2024年底投产,2025年就能释放出来。 泸州老窖按“灯塔工厂”标准建的智能包装中心都运营了,一下子多了10万吨灌装产能,还评上了白酒行业首家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这看着矛盾其实不矛盾,所谓的过剩更多是中低端酒的过剩,那些没品牌没品质的小酒厂库存堆成山,而头部企业是在“去劣存优”,把产能往高品质上转。 这就是行业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的必然结果,资源只会越来越向有实力的企业集中。 90后和00后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中国酒业协会的报告显示,00后在白酒消费群体里占比才2.7%,远低于45岁以上人群的68%。 不是他们故意跟白酒过不去,是消费观念真不一样了。 这代人成长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不缺选择,果酒、气泡酒、精酿啤酒花样多得很,而且他们更注重健康,健身App里00后占比不低,算过一杯茅台等于跑步5公里,自然更愿意选零卡饮品。 更关键的是00后年轻人没那么多传统酒桌文化的束缚,不会为了“合群”勉强自己喝不喜欢的酒。 茅台之前想靠冰淇淋拉近距离,刚开始确实火,7小时卖空5000杯,黄牛炒到几百块一盒,但没过多久就不行了,多地门店关闭,清仓时才卖10块钱一盒,复购率长期低于20%。 不是味道多差,是年轻人觉得不值,60多块钱买盒冰淇淋,尝个新鲜发个朋友圈就够了,不会一直买单,这也说明靠跨界蹭流量没用,得真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才行。 难道白酒行业要完了?恰恰相反,这种压力下的改革才是行业的新生。 国家早就看到了行业的问题,也在推政策支持转型。 好比当年的茶叶行业,也曾面临年轻人不爱喝的问题,后来通过袋泡茶、果味茶、茶饮料等创新,也是重新抓住了年轻消费者。 国外的传统酒类也一样,日本清酒曾经也局限于中老年群体,后来通过简化饮用场景、推出果味清酒,慢慢打开了年轻市场。 中国白酒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酿造工艺,这是深厚的底子,只要不抱着“老味道”故步自封,跟着政策方向走,在品质上做精,在产品上创新,在场景上贴近年轻人,大抵就不会被市场抛弃。
飞天茅台慌了白酒行业真要变天了!现在的情况是:50后基本不碰,60后喝不动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