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严重过剩,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了,50后不喝了,60后喝不动了,70后不敢喝

名城探寻 2025-10-16 10:55:23

中国白酒严重过剩,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了,50后不喝了,60后喝不动了,70后不敢喝了,80后没钱喝了,90后没人喝了,00后给钱都不喝,10后家里酒卖不出! 说过剩,不是随口讲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着,2016年全国白酒产量还能到1358万千升,可到2023年就只剩671万千升,产量砍半,库存却堆成了山。 有行业报告说,现在中小酒厂的库存率普遍超过50%,有的甚至压了三年的货,仓库里的酒桶摞到天花板,门口的货车停了半个月,连司机都催着结运费。 这不是某家厂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集体困境,根源早不是“卖得不好”,是“造得太多”又“没人买”。 先看50后,不是故意戒的,是身体扛不住了。这群人年轻时赶上酒桌文化最盛的时候,陪客户、送人情,哪次不是杯到酒干?现在七十多岁,高血压、糖尿病成了标配,子女天天盯着吃药,医生再三叮嘱“滴酒不能沾”。 有位退休的老教师,以前过年能喝半斤茅台,现在家里酒柜落满灰,儿子把酒瓶都换成了养生茶,他偶尔想抿一口,摸了摸手腕上的血压仪,还是放下了——不是不爱,是命更重要。 60后比50后稍年轻些,但也“喝不动”了。他们大多还没完全退休,有的帮着带孙子,有的在企业挂个闲职,体力早不如从前。以前喝一斤白酒还能聊两小时天,现在喝二两就头晕,第二天浑身乏力,连抱孙子的劲儿都没有。 四川有位做建材生意的60后老板,以前应酬必喝高度酒,觉得“不喝没面子”,去年体检查出脂肪肝,医生说再喝就得住院,从那以后,酒桌上只敢端茶杯,客户笑他“怂了”,他也只是摆手:“怂就怂吧,身体垮了,赚再多钱也没用。” 70后是真“不敢喝”,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敢赌健康。他们大多是企业中层或小老板,家里老人要养,孩子要么读大学要么刚工作,房贷车贷没还完,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 有位在互联网公司做总监的70后,前两年还能陪团队团建喝几杯,去年单位体检,尿酸、血脂全超标,医生警告“再喝可能引发痛风”,他当场就把手机里的酒局群退了。不是不想合群,是怕自己倒下了,全家没人撑着——喝一顿酒的代价,可能是几个月的医药费,划不来。 80后不是不喝,是“没钱喝”。这群人赶上了高房价,每个月房贷车贷扣下来,剩下的钱要养孩子、交学费,能自由支配的不多。以前朋友聚会还能点瓶两百块的白酒,现在大多换成了几十块的啤酒,或者干脆喝饮料。 有位在二线城市做程序员的80后,月薪两万,房贷就占了一万二,孩子报兴趣班每月三千,他算过账,一瓶中端白酒的钱,够孩子买两箱牛奶、三本书。不是舍不得,是生活里要花钱的地方太多,白酒成了“非必要消费”,能省就省。 90后是“没人喝”,不是没人劝,是自己不想沾。他们成长时,市场上早有了奶茶、咖啡、低度果酒,白酒那股辛辣味,打小就没适应过。 朋友聚会要么去奶茶店,要么去清吧点杯微醺果酒,没人会提喝白酒——觉得喝白酒太“沉重”,要讲规矩、拼酒量,不如喝果酒轻松。 有位90后新媒体编辑,入职时领导请吃饭要给她倒白酒,她直接说“喝不了”,转头点了杯柠檬茶,领导觉得她“不懂事”,她却觉得“喝什么是自己的事,没必要勉强”。 00后更直接,“给钱都不喝”。他们连茅台冰淇淋都嫌腻,对白酒的接受度更低——觉得白酒是“父辈的饮品”,带着老派的社交压力,喝起来还辣喉咙,完全没吸引力。 有调研机构问过几百个00后,超过八成说“没喝过白酒”,剩下的两成里,大多是过年时被长辈劝着抿了一口,之后再也没碰过。 不是他们故意跟白酒作对,是味觉记忆打小就不一样,甜的、酸的、果味的,选择太多了,没人会盯着白酒这一种。 10后家里酒卖不出,多是中小酒厂的孩子。他们的父辈大多是县城里的小酒厂老板,前几年看行业热闹,跟风扩产、建新厂房,以为能赚一笔,没想到赶上过剩潮。 安徽某县城的酒厂,老板是90后,父亲传下来的手艺,前几年投了两百万扩产,现在仓库里的酒能卖五年,业务员跑遍周边省份,订单还是少得可怜。 他儿子才上小学,放学回家总问“爸爸,仓库里的酒什么时候能卖完”,他只能含糊说“快了”——其实心里清楚,再卖不出去,可能要把厂房抵押了。 白酒行业的改革,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有的酒厂试着做低度白酒,把度数降到30度以下,可老客户觉得“没味”,年轻人又不买账; 有的搞跨界,跟奶茶店合作出“白酒奶茶”,争议不小,销量也一般;还有的砸钱做直播,主播在镜头前喊“传承千年工艺”,可直播间里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根本划不进去。 不是改革方向错了,是没摸准新需求——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老味道”,是不喜欢“老味道”绑定的老规矩、老场景,要是能把白酒做得更轻松、更适配现在的生活方式,未必没人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