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严重过剩,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了,50后不喝了,60后喝不动了,70后不敢喝了,80后没钱喝了,90后没人喝了,00后给钱都不喝,10后家里酒卖不出,白酒行业面临大改革了,毕竟,00后连茅台冰淇淋都嫌腻,谁还愿意为“老味道”买单? 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扎心的,对吧?一下子把白酒行业的老底给掀了。但你仔细想想,事情真就这么绝对吗?白酒这东西,在中国混了上千年,哪能说倒就倒?咱们得扒开表面看看里头。代际变化是事实,可白酒行业又不是木头桩子,它也在折腾呢。你说50后不喝了,他们可能转向养生茶;60后喝不动了,那是因为身体扛不住;70后不敢喝,怕三高找上门;80后没钱喝,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90后没人喝,他们更爱奶茶和精酿啤酒;00后给钱都不喝,觉得那味道老土;10后家里酒卖不出,爸妈囤的货都积灰了。听起来像一部白酒的“悲剧大片”,但现实里,白酒企业可没闲着。他们搞创新、玩跨界,想方设法拉拢年轻人。茅台冰淇淋就是个例子,虽说00后嫌腻,但这至少说明企业在试水。问题在于,这些新玩意儿能不能真的打动人心?还是只是表面功夫? 话说回来,白酒过剩这事儿,数据上确实有点吓人。中国白酒产量年年高企,库存堆成山,可消费人群却在缩水。这不是简单的供过于求,而是文化断层在作祟。老一辈把白酒当社交硬通货,婚丧嫁娶、商务应酬,没它不行。可年轻人呢?他们活在互联网时代,社交靠微信,聚会喝咖啡,白酒那股辛辣劲儿,跟他们的生活节奏格格不入。更别提健康意识了,现在谁不讲究低糖低脂?白酒高酒精、高热量,在健身潮里简直成了“反派角色”。但你别急着下结论,白酒行业没那么容易认输。你看看那些高端品牌,像茅台、五粮液,它们还在涨价呢。为啥?因为有人买单啊——不是年轻人,是那些有收藏癖好的中产和投资者。白酒在这里变了味,从喝的东西变成了金融产品。这算不算一种自救?可能吧,但长远看,这招风险不小。万一泡沫破了,一堆人得哭晕在厕所。 再说说代际差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50后、60后那代人,白酒是他们青春的印记,喝的是情怀;70后夹在中间,既想守旧又怕健康问题;80后压力大,喝酒成了奢侈;90后和00后更直接,他们追求个性,白酒那种“统一口味”根本吸引不了他们。可你发现没,这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彻底转变。年轻人不是不喝酒,他们喝的是精酿、鸡尾酒,甚至无酒精饮料。白酒企业要是还抱着“老味道”不放,那真可能被时代甩下车。但话说回来,创新不是随便搞搞就行的。茅台冰淇淋被吐槽,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它没抓住年轻人的心。年轻人要的是体验,是故事,是社交货币。白酒如果只换个包装,加点新口味,那就像给老爷爷穿潮牌,看起来怪怪的。得从根上改,比如降低酒精度、推出果味系列,或者结合国潮文化,让白酒变得“酷”起来。 其实,白酒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年轻人不喝,而是它自己太固执。那些老牌企业总觉得自己是“国粹”,动不动就讲历史、讲传承。可历史不能当饭吃啊,得跟上时代。你看日本清酒,人家也在创新,推出气泡清酒、低度版本,甚至和动漫合作,吸引了一大波粉丝。中国白酒呢?步子迈得小,怕丢了传统。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老客户在流失,新客户拉不来。但这不代表没希望。有些小众品牌已经开始试水,比如做白酒调制的鸡尾酒,或者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做营销。这些尝试可能不起眼,但积少成多,说不定能杀出一条路。 归根结底,白酒行业的大改革,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搞的问题。过剩是事实,但这也是个机会,逼着企业去转型。如果还指望靠老一辈撑场子,那迟早得玩完。得把目光放远点,比如开拓国际市场。老外对中国文化好奇,白酒如果能讲好故事,没准能像红酒一样走向全球。当然,这得慢慢来,急不得。总之,别把白酒说得一无是处,它还有翻盘的可能,就看企业敢不敢折腾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国白酒严重过剩,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了,50后不喝了,60后喝不动了,70后不敢喝
老头的幸福生活
2025-10-16 08:40: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