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管理有没有问题?】 故宫最近展出《清明上河图》,排队排到大半夜,有网友抱怨体验差,有文博大佬给出看似合理的建议,但我觉得这些人大多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些人低估了《清明上河图》的号召力。 从文物价值来说,能与《清明上河图》平起平坐的古画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的,比如同为北京故宫收藏的《游春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台北故宫的《溪山行旅图》,上博的《高逸图》、辽博的《簪花仕女图》、海外收藏的《女史箴图》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名作的号召力,都无法与《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所谓“我以前看某幅画也就排队两小时”之类的抱怨毫无可比性,因为《清明上河图》是断层式领先的最为大众熟知的中国画,没有之一! 这种超高人气绝不是因为现在的人爱凑热闹。《清明上河图》在古代就广受欢迎,流传至今的明清摹本不少于100件,曾经存在过的摹本恐怕成千上万! 这种超高人气也绝非普通老百姓的自嗨,其在学术圈同样炙手可热。早在十多年前就有文章统计说,与这幅画相关的学术论文超过400篇。今天的论文检索网站告诉你,单单在标题或概要里出现“清明上河图”这一词组的文章就数以千计!在行文中提到这幅画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艺术圈的最顶级资源,号召力能与之媲美的人类艺术品,我只想到《蒙娜丽莎》——上世纪六十年代,《蒙娜丽莎》巡展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短短20多天有108万观众以10人一排、每排停留8秒钟的速度接受《蒙娜丽莎》的检阅。 展出顶流文物,博物馆也头疼,办法无非两种:要么减少预约人数,只让极少数幸运儿欣赏;要么普惠大众,允许自由排队,牺牲参观体验。故宫在国庆时采取第一种方法,结果展厅宽松,被网友批评是“浪费资源”,于是节后增加预约票,造成目前“既要抢预约又要排大队”的窘境。 有人说,要是《清明上河图》经常展出,观众就会变少吧。 且不说宋代绘画经不起频繁展出,这种想法本身就严重低估了国内文博市场的规模。每个中国人一辈子看一次《清明上河图》不算多吧?去年全国新生儿超过900万,比国博每年的参观人数还要多出200万……那么《清明上河图》需要展出多少次才能降温? 还有人建议,能不能给《清明上河图》单开一个展厅。 我猜是因为策展团队不愿意(哈哈)。在策展人眼中,展览不是为了“晒宝”。同一件文物放在不同的展览,是为了服务于不同的主题。放在风俗画展,《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早期风俗画的成就;放在宋代风物展,《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晚期的社会图景;放在故宫百年大展,《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国宝重聚的艰辛和文博人的坚守。如果单开展厅,就脱离了展览主题,沦为单纯的晒宝。 但我觉得,这是唯一靠谱的建议。 单开一厅,可以使展览的其他部分成为正常的热门展览。希望策展团队下次能够克服职业强迫症,正视供求关系的巨大错位,转而在单独展厅里以图板等形式体现《清明上河图》与展览主题的关系。 当然,即使单开一厅,排队依然少不了。事实上,排队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最顶级资源的最公平的方式。至于应该怎么排,还是有讲究的,等下个帖子细聊~北京故宫 紫禁城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故宫的管理有没有问题?】 故宫最近展出《清明上河图》,排队排到大半夜,有网友
文化讲解员啊
2025-10-15 18:49: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