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

如梦菲记 2025-10-15 16:50:52

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死的,七年后,田汉的妻子才得知真相,没过一年,她也随他而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12月的一个深夜,上海提篮桥监狱的角落里,一个70岁的老人停止了呼吸,狱方在登记册上写下“李伍,病故”,几个字轻飘飘地结束了这个人的一生。   没有人知道,这个用假名死去的囚犯,就是那首让亿万中国人热血沸腾的《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   这个消息被严密封锁了整整七年,1975年的某一天,田汉的妻子安娥从一份平反通知中意外得知,自己日夜牵挂的丈夫早已不在人世。   旁人以为她会嚎啕大哭,她却只是沉默良久,说了句让所有人费解的话:“他有福气。”   这句话背后藏着怎样的悲凉,只有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人才能懂,对于一个在狱中饱受折磨的古稀老人来说,死亡或许真的是一种解脱。   田汉的一生本该是另一番模样,1898年他出生在湖南一个穷苦人家,父亲早逝,全靠舅舅资助才读上书。   这个从小就热爱戏曲的少年,16岁时赴日本求学,在东京接触到易卜生、契诃夫这些西方戏剧大师的作品,内心埋下了用文艺改造社会的种子。   回国后,他创办《南国》杂志,成立南国社,一心想通过戏剧唤醒民众,他写的剧本都是关于底层百姓的苦难,笔触犀利得让当局不安,1930年,南国社被强行查封,他的作品被列为禁书。   真正让田汉名垂青史的,是1935年那个深夜,当时他正躲在上海一间简陋的阁楼里,为电影《风云儿女》赶写剧本,国民党特务四处搜捕进步人士,他只能在煤油灯下偷偷创作。   手边连纸都没有,他顺手抓起一个香烟盒,在背面写下那段激昂的文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短短几行字,后来被聂耳谱上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整个民族抗战的精神支柱。   就是这首歌的作者,在33年后死在了监狱里,1966年,文革的风暴席卷全国,田汉被扣上“反革命文艺黑线代表”的帽子,他创作的京剧《谢瑶环》被说成是“借古讽今”,连那首激励过无数人的国歌都被批判。   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被关进秦城监狱,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却得不到任何治疗,在那间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他用米汤蘸着纸写下378首诗,全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艺术的坚守。   安娥在外面拼命打听丈夫的消息,却始终一无所获,她半身不遂地坐在轮椅上,一封接一封地写申诉信,每一个字都是在为丈夫喊冤。   1976年夏天,她病重躺在医院里,让儿子把家中珍藏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拿来,紧紧抱在怀里:“等你爸平反了,把这个交给国家,别丢了。”说完这句话不久,她就闭上了眼睛,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   1979年3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田汉举行追悼会,灵台上摆着一个空骨灰盒,里面只放了他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和剧本,因为连遗体都找不到了,只能用这些遗物来代表这个人曾经存在过。   “田汉同志是坚定的革命文艺战士,冤案彻底平反!”当悼词响起,台下哭声一片,此时距离他去世已经11年,距离安娥离世也有3年,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最终都没能等到正义来临的那一刻。   如今每当国歌响起,很少有人会想起它的词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命运,那个在咖啡馆里谈论莎士比亚的儒雅文人,那个在防空洞里创作抗战歌曲的革命者,那个在狱中用米汤写诗的老人,最后只是登记册上“李伍”这个冰冷的代号。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一首为民族而生的战歌,却成了创作者个人命运最悲怆的挽歌,但那些刻在民族记忆里的音符,终究会为所有为之付出代价的人作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扬子晚报——田汉的特殊使命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