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太空授课、刘洋搞医学研究,航天巾帼距少将仅一步,价值该用军衔定义吗?

十七侃时事 2025-10-15 13:42:31

不得了! 王亚平、刘洋出席全球妇女峰会时,两人肩章格外惹眼

—— 同样是两杠四星,佩戴着大校军衔,身为师级干部的她们,距离女将军仅一步之遥。 先看现役航天员的军衔格局:杨利伟、聂海胜等八位男航天员早已挂上少将军衔,而王亚平、刘洋与叶光富等五位同志仍处于大校梯队。要知道,杨利伟飞天后足足熬了五年才晋升少将;邓清明即便完成飞天任务,至今仍是大校,足见航天员晋升少将的门槛有多高。 少将头衔从不是 “熬年限” 就能拿到的。它不仅要求航天员有重大贡献、突出成绩,还需经过军委特批。以神舟五号任务为例,杨利伟完成首飞后,又带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完成系列任务,五年后才获得破格提拔。反观女航天员,尽管飞天次数不少,但空间站建设、舱外作业等晋升 “硬指标” 任务,大多由男航天员承担,这也导致她们的晋升筹码相对不足。 有老铁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性别歧视?还真不是。刘洋身兼全国妇联副主席,王亚平主导航天科普工作,她们在社会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军队晋升体系更看重一线作战与任务成绩,女航天员参与的任务类型,客观上影响了军功章的 “分量”。这就像空军女飞行员 —— 能驾驭超音速战斗机完成实战训练,才有更多评功晋升的机会;若驾驶运输机执行常规任务,晋升优势自然会弱一些。 不过,破局的关键已在酝酿。2023 年新修订的《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明确将 “重大科技贡献” 纳入晋升考核标准。王亚平打造的太空授课教育体系,让航天知识走进千万校园;刘洋推动的航天医学研究,为航天员健康保障提供重要支撑 —— 这些 “软实力” 成果,说不定能打破过去 “唯任务论” 的晋升局限。但最核心的还是后续任务分配:若未来空间站长期驻留、月球基地建设等关键任务中,能让她们挑大梁、担主力,少将肩章的到来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不妨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在航天领域,女性的价值该用军衔衡量,还是用社会影响力定义?如果王亚平、刘洋继续在科普、外交战线发光发热,成为公众心中的 “航天精神代言人”,那少将头衔是否还那么重要?这事儿,您怎么看?

0 阅读:31
十七侃时事

十七侃时事

欢迎关注!